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育種團隊運用,基因體分子標記與人工智慧辨識技術,選取5種品系台灣鯛進行交叉繁殖,培育出具抗寒基因、可耐7度低溫能力品種,並建立為耐寒品系,供給業者養殖販售,榮獲瑞士國際期刊《Animals》刊登。
生命科學院水產養殖學系教授黃章文、龔紘毅、徐德華領軍海大水產育種團隊,與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所研究員林仲彥,以及海大電機工程學系兼AI研究中心主任王榮華跨領域合作,花費5年時間搜集全台市面上商業品系魚種,建立種源庫,最後選擇台灣產量最多,一年可生產6至8萬頓,並具抗寒能力的台灣鯛進行培育。
黃章文表示,培育過程使用5種品系台灣鯛,每一品系約300至500隻進行家系培育,再運用現代分子生物標記探勘工具,且搭配模擬冬季寒流低溫環境,進行測試,最終研發出具抗寒基因、可耐7度低溫能力品種,並建立為耐寒品系。
海大水產育種團隊指出,以往傳統養殖選育多以現場經驗角度出發,較缺乏科學依據,而團隊目前在台灣鯛種原庫、家系培育上已建立一套優質種魚體表型數據蒐集,與基因型輔助挑選策略的遺傳管理方法,選育標準必須於10°C下、48小時內的活存率高達90%以上,在冬季可避免寒流造成傷害,減少養殖漁獲損失2至3成。
黃章文指出,因應氣候變遷、惡劣極端氣候,不斷培育抗逆境魚種,推廣給種苗業者進行量產,甚至銷售至國外,目前已將技術引至國內水產養殖種苗產業中,將持續透過新興技術研發與高階人才跨領域培育等產官學研界合作,強化種苗品質、提升國際競爭力。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