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西區聯勤招待所,歷經三任市長爭取規畫,多年來仍是閒置空間,市府27日表示,正著手規畫興建「非營利組織與志工發展中心」,採「局部保存、新舊共融」,保留部分舊建築和100%樹木;並納入親子館、公托等婦幼福利服務,搭配非營利組織和志工服務中心等社福設施,為過去陽剛形象的聯勤招待所,賦予全新意義。
社會局27日舉行新建工程規畫說明會,向地方說明建物設計和空間規畫;「非營利組織與志工發展中心」規畫興建地上4層、地下3層。1樓規畫親子館、高齡友善就業商店、世代共融基地和聯勤展示廣場。
2樓規畫婦女發展基地和公設民營托嬰中心,托嬰中心預計收托80名嬰幼兒,屆時會是台中市最大的公托;3樓和4樓規畫非營利組織和志工服務中心,提供共享交流的多元空間;地下3層規畫停車場,紓解周邊停車問題。
社會局長彭懷真表示,為讓更多民眾了解市府的規畫方向,邀集建設局、文化局、地方民代以及民眾,說明建物設計和空間規畫,具體回應文資與樹保議題。
未來,「非營利組織與志工發展中心」與樹和自然環境共生共融,50棵樹百分之百保留,僅4棵原地移植。正面和部分側面既有建築立面保留,結合新建建築,新舊空間共存交織,並規畫聯勤招待所展示空間,讓民眾了解聯勤招待所原有樣貌及歷史記憶。
社會局說,根據文史團體資料,台中聯勤招待所在1962年興建,有32間房間,當時稱為「外僑招待所」,內有會議室、吧台間與餐廳。中美斷交後,聯勤招待所為國防部軍備局管理,起初為軍方交誼所,後來委外經營餐廳,2006年餐廳停業成為閒置空間,2012年台中市政府申請變更為社會福利設施用地,2015年國防部無償移撥台中市政府。
聯勤招待所移撥前已報廢待拆,後來民眾提報登錄為歷史建築;經文資審議會專家學者審議後達成共識,認為未達「文化資產保存法」基準,因此不指定為古蹟或登錄為歷史建築與紀念建築。
此外,經專家學者會勘評估結果,招待所內的樹木未符合老樹公告列管標準,但市府為了兼顧各方需求,參考文資審議建議,廣納各界意見通盤規畫,依照「局部保存、新舊共融」原則,樹木保留,舊空間新利用,以更多元的服務推動各項社會福利,在興建社福設施空間、推動社會福利發展及聯勤招待所歷史記憶保留間取得平衡點。
彭懷真指出,「非營利組織與志工發展中心」使用對象兼顧幼兒、婦女、志工與長者,也為非營利組織提供對話及訓練的空間。設計保留舊建物及生態,實踐性別友善環境,符合SDGs多項目標,是一塊富有生命力的基地。
興建完成後,原本的50棵樹木依舊在翠綠的土地上茂盛;80名幼兒在公托成長學習,父母和孩子在寬廣的親子館共玩共學;十多萬名志工和非營利組織有了開放交流場域;台中市民擁有了城市裡的全新社福基地。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