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6日宣布,5日成功試射高超音速飛彈。

北韓昨(5)日朝東海發射不明飛行器,朝中社今(6)日宣布,昨日成功試射的是高超音速飛彈,並且精準命中700公里外目標。專家分析,此次北韓試射的是新型高超音速飛彈,與去年9月試射的「火星-8型」不同。

韓聯社報導,北韓官媒朝中社今日報導,指出朝鮮國防科學院昨日成功試射高超音速飛彈,昨日是由北韓勞動黨中央委員會軍需工業部及國防科學領域官員參觀試射,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並未在現場觀看。

報導也指出飛彈發射後正常分離,滑行戰鬥部側翼飛行120公里從飛彈瞄準方位角調整到目標方位角,精準命中700公里外的目標。不過朝中社並未提到飛彈的飛行速度。

高超音速飛彈的平均飛行速度至少為5馬赫,或每小時6125公里,比音速速度快5倍,讓敵軍幾乎沒有時間反應。

北韓於2021年9月首度成功試射高超音速飛彈「火星-8型」(Hwasong-8),不過當時的飛行速度只有3馬赫。

南韓合同參謀本部(Joint Chiefs of Staff)表示,北韓的新型飛彈看起來仍在初步發展階段,到實際佈署仍需要一段時間。

朝中社評論,此次試射明確展現了飛彈彈頭的穩定性,以及驗證了在冬季氣候條件下,「安瓿化飛彈燃料系統」(fuel ampoule system)的可靠性。韓聯社指出,朝中社指的是某種液態燃料容器,能夠減少發射飛彈的準備時間。

專家分析,傳統液態燃料飛彈發射前需要數小時時間注入液態燃料,不過這套安瓿化系統則是在發射前裝填灌裝液態燃料,比傳統液態燃料注入方式節省時間,能在立即發射前儲存燃料長達數月,且可以隨時隨地快速發射,機動性堪比固態燃料。

韓聯社指出,根據現場照片,此次試射的高超音速飛彈彈頭與去年發射的「火星-8型」不同,研判北韓可能研發了2種高超音速飛彈。

此外,此次試射的飛彈外觀與去年10月在國防發展展覽會上亮相的機動式再入彈頭(MARV)相同,採用上下左右都有彈翼的設計,這種設計能讓飛彈在飛行末段改變航向,擾亂反飛彈系統。多彈翼設計也是美國「潘興2型」飛彈、大陸「東風-15」彈道飛彈的共同特徵。

韓國國防安全論壇(KODEF)資深研究員申鐘宇指出分析,這是北韓首度試射機動式再入彈頭形狀的高超音速飛彈,是北韓第2種高超音速飛彈,與「火星-8型」不同。

朝中社指出,在北韓的5年計畫之下,發展高超音速飛彈是戰略武器項目下5大優先任務的最重要核心任務,連續成功試射高超音速飛彈具有重大意義,加速了勞動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會議提出的戰略部隊現代化目標。

報導指出金正恩相當滿意此次試射成果,不過主管軍隊及軍需工作的勞動黨黨中央書記朴正天並未到場觀看,顯示此次試射是例行武器研發行動。

文章來源:(LEAD) N. Korea says it test-fired 'hypersonic' missile to bolster strategic capabilities
文章來源:朝媒称昨试射高超音速武器
文章來源:详讯:朝媒称昨试射高超音速导弹

#北韓 #高超音速飛彈 #成功 #試射 #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