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50周年,大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18日在《環球時報》表示,尼克森在冷戰時期美國內外交困之際任職總統,他對美國對華政策做出重大戰略調整,為世界格局轉變和冷戰最終結束打下基礎。他的外交理念與實踐,為當今世界政治菁英看待和處理國際事務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鑒的鏡子。

李海東指出,尼克森始終對美國自身實力的局限性保持清醒認識,堅決反對意識形態主導外交決策,強調以國家間的力量平衡來規畫處理國際事務,這可說是任何時期保持國際關係穩定的重要經驗。

李海東稱,1969年初執政的尼克森面臨一系列巨大挑戰,比如越南戰爭打不贏要撤出,對蘇聯競爭漸處劣勢要緩和,國內反戰運動風起雲湧要平息等。他認識到美國此前20年盲信武力和意識形態毫不妥協導致的「帝國傲慢」,已對美國自身造成嚴重危害,於是堅定而又較成功地完成冷戰期間美國最具戰略意義的外交政策大調整:推動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不僅加快美軍撤出越南的進程,也説明逆轉對蘇聯劣勢局面;開啟對蘇聯緩和,不僅改善與盟國關係,也加速了蘇聯社會自身的變化。

李海東認為,不癡迷於意識形態對抗和對他國進行民主改造,而是順應時代大潮與其他大國形成負責任但又相互平衡的格局,這是尼克森留給繼任者的珍貴外交遺產。摒棄這種戰略視野和思維就會摔跟頭,美國冷戰後對外好鬥政策的頻頻失敗,已從反面印證了這一點。

同時,尼克森的外交觀念與實踐具有世界多極化和外交議題多重關聯的特色。他推崇經濟層面的美、中、蘇、日、西歐「五大力量中心說」,主張以「多極均勢」確保世界和平,極具智慧地把握住了國際格局穩定離不開大國之間有效協調的規律。這與冷戰後美國不斷試圖拉攏小國削弱大國進而導致大國關係動盪,形成鮮明對比。

李海東指出,尼克森有關重大政經議題必須關聯考慮的外交思維,不僅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美國不利處境,更推進了解決重大全球和區域問題時的綜合性「一體化」道路。尼克森政府推動建立泛歐性質的「歐安會」以促進歐洲各國在不同領域加強交流,在各大國間對裁軍與核不擴散等重大議題進行關聯處理,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尼克森在聯盟對立的冷戰時期就持有的這種理念,即使放到當代語境中仍然具有活力。

李海東強調,正是基於以上戰略觀念,尼克森當年尋求並富有成效地與中國改善關係。50年後的今天,中美關係又處在爬坡邁坎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特殊日子裡,希望美國決策者能對尼克森對中外交遺產有所反思和總結,將他留下的「中美只有合作才能克服各種重大挑戰」的政策遺產繼承下來。

#尼克森 #李海東 #意識形態 #美國 #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