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骨塔也可以很藝術!新竹市大坪頂永生園3座納骨堂分別於1990年代相繼啟用,目前已快飽和,市府再建置有4萬個塔位的新納骨塔「永恆之丘」,為破除一般納骨塔陰森之感,同時讓大眾看見「永恆之丘」藝術之美,市府規畫納骨塔藝術展,預計在清明連假登場。
市府表示,因應市民接受火化的觀念日益提高,火化入塔的需求愈來愈高,目前香山大坪頂的華藏堂、華嚴堂、通天堂3座納骨堂總容量18萬餘個。
市府指出,新竹市最早的納骨堂「客雅山靈骨塔」興建於1980年,當時只有1526個骨骸位,不過當年民眾採用撿骨入塔的意願並不高,因此使用率不高。
不過,1990年之後民眾接受火化後入塔的觀念與作法漸漸提高,骨灰位的需求大增,市府因此整修重新啟用廢棄不用的華藏堂,這座位於香山大坪頂的納骨塔經整修後,以骨灰位為主,大約設置3725個箱位,暫時滿足新竹市往生市民的需求。
1997年再因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拓校需要校地,必須使用到第1公墓的墓地,為了配合遷葬作業,撿骨入塔勢必要有足夠的納骨堂才能容納大量的骨骸罐及骨灰罐,因此兩校再出資興建華嚴堂與通天堂2座新式納骨堂。
3座塔的骨灰箱位共有8萬6106個,目前剩餘塔位1萬5000餘個;骨骸箱位則有3萬1751個,剩餘3000餘個。
由於塔位所剩不多,市府前年超前部署,斥資3.8億元於大坪頂再興建1座新塔「永恆之丘」,總塔位計有4萬個,目前工程進度已達9成。
市長林智堅表示,「永恆之丘」是全台少見將建築之美導入納骨塔的建物,為讓建築能讓更多人欣賞,市府特別邀請藝術家進駐,以生死為主題策展,透過藝術導入,打破納骨塔冰冷嚴肅形象,希望讓市民自然的走入納骨塔空間,為心靈緩解悲傷,成為清明連假最具獨特性的藝術展。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