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引發世界糧食、能源、食用油價格的全面上漲,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糧食進口大國,俄烏衝突將中國糧食安全產生一定的影響。《華爾街日報》3月8日報導稱,「烏克蘭衝突引發中國糧食不安全」,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今天(30日)在《環球時報》撰文反駁,外媒報導與事實不符、聳人聽聞,只要調配好自產和進口的比例,加強節約光盤,完全能夠實現「中國人的飯碗必須主要裝滿中國糧食」的目標。
文章首先分析,俄烏衝突會增加糧食進口費用,但不可能動搖中國糧食安全「吃飽沒問題」的基本格局。中國2021年人均糧食佔有量為483公斤,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21%,「吃飽沒問題」。中國已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能夠保障6.8億噸的糧食產量,中國人不會再挨餓。今年中國糧食安全雖然面臨烏克蘭衝突、極端天氣、中美貿易戰的三重衝擊,但都在可控範圍以內。
烏克蘭、俄羅斯出口的小麥、玉米分別佔全球出口量的28%和16%,中國小麥自給,只從俄烏進口少量玉米,可以尋找新的玉米出口國。受去年秋天極端天氣影響,全中國小麥近1/3晚播,冬前麥苗長勢較弱,但在春季可通過「壯苗」技術彌補一定損失,若小麥生長後期天氣正常,仍有可能保持常年產量,最多減產3%左右。
2021年小麥佔全中國糧食產量的20.1%,可見極端天氣造成全年糧食減產在1%以內,仍在正常年景糧食產量波動範圍之內。中美貿易中,美國的貿易逆差還在增加,美國希望中國多進口糧食和能源,因此中美貿易戰對當前中國糧食安全影響也不大。
其次,糧食安全的「成績要講足」,70年創造了千年農業史上的「四大里程碑」。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中國農業史上竪立了「四大里程碑」:1998年中國政府正式宣佈農業進入新階段,農產品數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決,徹底告別持續數千年的飢餓困擾;2005年,中國政府宣佈取消農業稅,徹底告別持續2000多年「交皇糧」的歷史;2020年,中國政府宣佈消除了當前標準的「絕對貧困」。與此同時,中國種植業實現機械化,基本告別「二牛抬槓」的農耕時代。
第三,糧食安全的「困難要講透」,「吃好要進口」是基本國情。聯合國糧農組織沒有給出「吃好」的標準,中國研究發現多數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費糧食在800公斤左右,比中國高65%。中國人均耕地僅0.1公頃,能夠吃飽已是了不起的成績,要達到人均800公斤糧食「吃好」的標準確實有困難。
長遠看,中國糧食安全還面臨人均耕地少、進口食物多、種植業規模小、效益偏低、糧價偏高、國際競爭力弱、年輕糧農少、糧食浪費多等困難。此外,城鎮化、工業化用地量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均糧食消費量不斷增加,將進一步增加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2020年中國進口糧食相當於9億畝耕地的產量。吃好需要進口是基本國情。
第四,糧食安全的「措施要講實」,八管齊下保糧食安全,中國人未來吃得肯定會更好。1989年中國政府曾預測中國糧食產量將達到6.4億噸,2021年實際產量為6.8億噸。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八管齊下竪立「大食物觀」,中國未來20年糧食產能有望達到8億噸。在《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基礎上,「生糧於海」,在300萬平方公里海洋捕撈魚類;「產糧於山」,用南方10億畝草山草坡種植食物。
此外,「要糧於改」,用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1億畝播種面積;「儲糧於友」,建立穩定的海外10億畝耕地的食物供應鏈;「節糧於用」,減少糧食浪費;「穩糧於共同體」,加速建設糧食安全共同體。通過上述措施,中國有望形成8億噸的糧食產能,加上適當進口,完全能夠實現「中國人的飯碗必須主要裝滿中國糧食」的目標。
文章稱,多年來中國糧食產量總是波動在3%左右,中國糧食安全的現狀是「吃飽沒問題、吃好需進口」,糧食安全有困難,也有辦法。上世紀90年代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里斯特·布朗曾提出「未來誰養活中國人」,在反駁他的文章中,王宏廣認為,「中國糧食安全可憂、不可怕」,未來中國人一定會吃得更好。這個觀點沒有改變過。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