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選前高喊搶救內湖交通,上任7年半卻依舊無解,整體道路壅塞度程度更是越發嚴重,2016年至2021年間,北市34條主要幹道的壅塞指數成長1.1倍,議員抨擊市府過度消極,拿不出改善方案。對此,北市交通局坦言,北市車流量逐年提升,道路面積卻成長,才是造成塞車主因。
王浩指出,據交通局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北市34條主要幹道尖峰時段的整體壅塞度約0.46,2021年數據上升至0.54,較6年前增長1.1倍,若以路段細分更為明顯,其中新生高架橋北向壅塞度直線成長2.6倍居冠,新生高架橋南向以2.4倍位居第二,洲美快速道路南向則已成長2.14倍排行第三。
交通局每年也針對34條主要幹道進行道路服務水準評比,並依「平均旅行速率」分為A到F等級,其中A是最佳服務水準、F則是最差,王浩指出,2015年春季,北市僅有洲美快速道路北向上午尖峰、水源快速道路北向的下午尖峰被評為最差,成績尚可接受。
王浩批評,豈料到了2021年,落入F級的路段已增加至7條,其中惡化最嚴重的為洲美快速道路與環東堤頂大道,不分南北向或上下午尖峰時段皆為F級。若以道路速限70公里的快速道路來看,F級意味著行駛於該路段的車輛平均時速低於25公里,幾乎動彈不得。
對此,交通局坦言,近年來北市流動人口多,在道路面積未增加,車流卻直線上升的情況下,需求大於供給,自然會出現塞車的情況。市府已成立「交通瓶頸改善專案小組」,蒐集民眾和警方的建議納入未來改善方向,期能跳脫公部門盲點。
交工處規畫科長謝霖霆指出,目前主要透過時段禁停或號誌秒數調整,改善瓶頸道路通行品質,但在車流量未減少、道路容量未提高的前提下,這種改善只是微調,若市民能多搭大眾運輸,降低私人運具使用,才有機會減低道路車流量,做根本改善。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