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分析,拜登的新策略基於三個對中認知:其一,美國無法壓垮中國科技的崛起勢頭。其二,對中科技「脫鉤」短期內難以實現。其三,試圖「確保」美中科技代差不符合當今科技發展規律。
李崢表示,基於此,拜登政府調整政策節奏,將中美雙方「決勝的時間點」延後,將戰略重心轉向國內。這一新策略具有更強的體系比拚特徵:一是延續關鍵領域的遏壓政策。二是構建替代性科技產業鏈。三是推進國內科研改革和創新投入。四是凸顯中美人才競爭。
李崢強調,上述變化表明,美國戰略界正在以更宏大的歷史視角來看待中美科技競爭,將其視為一場不會有清晰勝敗結果的長期博弈。這與美國和蘇聯的「太空競賽」、同日本的「半導體之戰」有顯著差別,是美國正在經歷的一種新競爭形態。美方策略選擇的變化,將直接影響中美科技競爭的態勢和發展走勢,也給中國的應對帶來新的挑戰。
李崢建議,從中美兩國的體量和科研體系現狀看,體系比拚將成為雙方競爭的主要模式,中國方面需做好三點應對準備:
首先,適時調整應對重點。拜登政府正緩步調整中美科技競爭中的「虛實比重」。雖高調宣揚制度競爭、價值觀同盟等「虛」的部分,但其實際政策卻更加具體、明確,有著清晰的政策規畫和實施路徑。中方需看清美方「虛實」,將更多應對工作放在提升中國科技體系韌性、國際競爭力、國際吸引力等具體領域,尤其重視對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落實。
其次,加強科研管理改革創新。從各國科技創新體系發展的總體規律看,管理和制度創新是增強一國創新體系國際競爭力的根本源泉,需要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科研體系的管理理念和機制,充分調動內部活力,管控創新成本。在這一領域,中國仍有巨大政策紅利有待釋放。
最後,培育國際創新合作網路。中美科技競爭將不限於兩國範圍,在廣大協力廠商中既存在兩國企業的海外市場爭奪,也存在兩國人才、科研合作基地的競爭。中國需從戰略角度看待國際創新合作的意義,主動謀畫合作共贏的國際科技合作,通過共商共建共用營造可對中國創新體系發揮積極作用的國際創新合作網路。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