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金玉所用來打草鞋的木馬,已有1甲子的歷史。(謝明俊攝)
徐林金玉所用來打草鞋的木馬,已有1甲子的歷史。(謝明俊攝)
公館鄉福基村、石墻村早年以生產草鞋聞名。(謝明俊攝)
公館鄉福基村、石墻村早年以生產草鞋聞名。(謝明俊攝)
公館鄉第3代日式注連繩編織家蔡景騰專門生產注連繩外銷日本。(謝明俊攝)
公館鄉第3代日式注連繩編織家蔡景騰專門生產注連繩外銷日本。(謝明俊攝)
苗栗縣副縣長鄧桂菊(左起)農業處長陳樹義、黃金小鎮協進會理事長邱俊閔,聚精會神地看著阿婆徐林金玉打草鞋。(謝明俊攝)
苗栗縣副縣長鄧桂菊(左起)農業處長陳樹義、黃金小鎮協進會理事長邱俊閔,聚精會神地看著阿婆徐林金玉打草鞋。(謝明俊攝)
苗栗縣副縣長鄧桂菊肯定稻草產業活化活動傳承客家精神。(謝明俊攝)
苗栗縣副縣長鄧桂菊肯定稻草產業活化活動傳承客家精神。(謝明俊攝)

苗栗縣公館鄉福基村舊名「草鞋庄」,過去許多由公館進入大湖、泰安等山區工作的先民,就是在此購置新草鞋,目前全鄉僅剩1名83歲阿婆徐林金玉還會打草鞋,在地黃金小鎮協進會與苗栗縣政府合辦稻草產業活動,來傳承打草鞋技藝,並結合在地日式「注連繩」第3代年青編織家,讓公館鄉昔日興盛的稻草產業能夠傳承後世子孫。

公館鄉擁有大片後龍溪沖積扇平原,向來是苗栗市最重要的穀倉,日據時代,日本人為管控稻米生產運輸,還特地在苗栗市中山路鐵道旁興建苗栗倉庫,專門存放公館出產的稻米,由於稻米種植面積相當大,所以公館每年2期稻作結束後,都會產出大量稻草,在物資缺乏的年代,這些稻草都被充分加工製作成不同用途,如草鞋、草繩等。

公館鄉福基村及石墻村臨近獅潭鄉及大湖鄉,是早年進入大湖、泰安、獅潭等山區的重要入山口,草鞋兼具防滑、保護腳部等功能,所以早年先民都是穿著草鞋入山工作挑重,但因草鞋容易損壞,通常穿過3、4次後就會丟棄,所以入山工作前,先民都會購置多雙草鞋備用,客家婦女為了增加家裡營收,利用閒餘打草鞋販售換錢,因此,福基村及石墻村的客家婦女都擅於打草鞋,福基村因而獲得「草鞋庄」的別名。

為了喚起後輩子孫對福基、石墻等地先民生活傳承,黃金小鎮協進會在水保局及苗栗縣政府支持下,特別在石墻村圳頭文化公園舉辦工藝稻草產業活化活動,邀請徐林金玉阿婆到場示範打草鞋,並邀請從事日式注連繩製造外銷的第3代年青稻草編織家蔡景騰,展示各式注連繩及相關產品,讓傳統草鞋和新一輩稻草編織藝術家結合。

苗栗縣副長鄧桂菊由新上任農業處長陳樹義、黃金小鎮協進會理事長邱俊閔等人陪同,一起跟阿婆學習打草鞋,鄧桂菊也期盼這種難得的傳統農村技藝,能藉這個活動,讓更多人感受懷舊思情,傳承傳統客家人辛勤精神。

#草鞋 #福基 #傳承 #稻草 #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