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城市在本周陸續開放,但這並沒有減輕在華外企的擔憂。據美國之音報導,受困於新冠清零政策的持續干擾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許多外國公司已經開始重新考量對中國的長期投資計畫。
上海政府從上周三(6月1日)起允許所有企業復工,員工可以前往單位工作,該市同時公布50條重振經濟措施。不過,那些希望搭乘公共交通上班的人,仍需出示72小時內的核酸報告,居民在服務消費的各方面也需遵守嚴格的防疫規定。
復工的消息令在本輪封鎖中受到重創的在華外企得到一絲喘息,但這場動蕩對外國企業的影響不可能很快消失。中國目前的防疫政策在未來幾個月乃至數年對外企意味著什麼,仍然是一個大問題。
報導引述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言人巴里(Doug Barry)稱:「零新冠政策繼續成為商業信心的主要阻力。只要該政策仍然存在,任何新的爆發都會導致新的破壞。公司必須制定備份計劃。」
報導稱,中國英國商會周二表示,英國商界對中國的看法已經到達「臨界點」,不確定性損害了商業信心。商會在對600多名會員的調查中發現,74%的公司受到中國清零政策的「嚴重影響」,近50%的公司推遲了投資計劃。
該商會在其最新的立場文件中寫道:「最近在全國範圍內零星爆發的新冠病例和相應的快速封鎖已經奪走了大多數企業能夠依賴的東西之一:一個穩定和相對可預測的商業環境。」
報導引述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分析師賴特(Logan Wright)周二在一篇分析報告中指出:「我們看到中國的領導層放棄了長期的經濟和政治目標,轉而追求短期的、出於政治動機的成果,以對付一個不屈不撓的敵人--新冠病毒的Omicron變異株。」
報導稱,新冠清零政策可能只是壓倒跨國公司決定將生產撤離中國的最後一根稻草。美中貿易緊張局勢、中國對外資的意識形態審查,以及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沈默,使得外國商業在中國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報導引述物流公司ZipFox的創始人馬赫迪(Raine Mahdi)觀察,他正看到更多的美國公司將生產從中國回遷到美國或到臨近的墨西哥。「這些關稅應該是一個短期的談判策略,現在它們是新常態。人們主要是為了成本而採購中國商品,而這種優勢正在迅速消退」,馬赫迪說,「然後是烏克蘭衝突。中國沒有明確表示他們站在哪一邊,這讓人們感到不安。對一些人來說,繼續向中國輸送美元甚至可能感覺是一種國家安全風險。」
報導稱,在今年疫情爆發以來,更多外國公司的選擇是擱置在中國的新投資,他們密切觀察中國的經濟走勢,來做出他們接下來的商業決定。
「這些公司中的一些從美中建立正式關係開始就一直在中國,或者說接近50年。他們知道風險也知道回報,」巴里說,「一個合乎邏輯的反應是遏制新的投資,靜觀其變。其他尚未進入中國的公司,可能會保持觀望,等待更好的經濟消息。」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