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亮會後受訪時表示,國際觀光飯店在邊境未解封前是受創最重、嚴重衰退的產業,屬於需要不同療法的重症病人,像是近2年的薪資補貼紓困。但今年觀光局推出的新一波「振興」措施,像是讓重症病人「放在床上居家療養」、「事後拿感冒藥」。

潘思亮指出,若產業營收衰退超過5成、一堆工廠(飯店)都在退場,這就是緊急重症病人、當下就要做紓困急救,不可能等2個月,認為薪資補貼紓困才是最有效藥方,呼籲應比照近2年措施進行薪資補貼。

對於邊境解封進展看法,潘思亮認為應會循序漸進,國際商旅要到2023才會正常化。國人願意接受隔離措施就會先出國,但國外人士來台仍有諸多不便,尤其疫情前國際商旅享有免簽優惠,若未能跟進解套將是「雙重卡關」,應該優先配套恢復疫情前的免簽證措施。

潘思亮認為,到了暑假大家都會出去玩,振興算是景上添花。不過,未來逐步解封期間,國人出國比國際旅客來台方便,會有一段時間出現「空窗期」,連過去受惠國旅需求的中南部度假飯店也會受影響,因此政策上應非常謹慎,要有完整配套因應。

對於歐美通膨問題是否影響消費需求,潘思亮認為主要是過去2年「拿錯藥」,用了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的猛藥,上兆資金都流入股市和消費者,「喝醉了隔天要醒酒是很痛苦的」。相較於歐美大部分錯誤是丟太多錢,台灣相對丟得不多、沒有出太多錯,升息幅度不會像美國那麼多。

#潘思亮 #認為 #解封 #重症病人 #薪資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