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辦理為期1個月的「考古篩洗」工作,在取自於植物園考古遺址的土塊中,發現相當數量的史前陶片、石器、玻璃珠、魚骨、碳化稻米等遺物,其中更篩洗出一件台灣極為罕見的「多環形玉玦」,讓參與工作的同仁與民眾感到十分振奮;館方表示,多環形的玉玦非常稀有,先前出土的玉玦也僅為單環形,可見其珍貴性。
十三行博物館保存取自於植物園考古遺址十三行文化層的土塊,由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團隊發掘;為進行考古遺址土塊研究及推廣公眾考古,從今年4月份開始進行「考古篩洗」工作,並讓民眾參與體驗發掘過程,與史前標本近距離接觸,參與的民眾跨越不同年齡層,有親子、學生、退休人士及文史工作者等。
其中就讀東吳大學的姚同學表示,印象中到博物館參觀,都只能透過櫥窗觀賞文物,沒想到現在竟然有機會在土塊中親手篩洗出具有千年歷史的標本,感覺非常神奇。
而整個篩洗活動最具「亮點」的成果,莫過僅此一件且狀況完整的「多環形玉玦」,十三行博物館表示,多環形的玉玦非常稀有,台東縣卑南考古遺址曾發現類似的文物,而植物園先前出土的玉玦也僅為單環形,可見其珍貴性,且這件玉玦尺寸較十三行考古遺址的人獸形玉玦還要大,玉質厚實,相當難得。
十三行博物館後續將進行土塊篩洗遺物清理、編號、測量、登錄、造冊等工作,挑選紋路清晰且具數位化價值之標本進行拍攝,納入典藏並於「十三行數位博物館」網站展示,讓大眾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認識考古文化資產。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