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氣產能過剩,仍無法彌補俄羅斯的中斷供應,這導致歐洲試圖開發再生、煤炭、核能和液化天然氣(LNG)等形式的替代能源,而每種能源都面臨相對應的挑戰。
朝再生能源的轉型需要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煤炭等化石燃料上會阻礙歐洲的氣候和綠色目標;核能目前仍然不受歡迎。液化天然氣則有助於緩解此一打擊;然而,產能和基礎設施的限制,以及其碳排放的影響,也帶來一系列難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液化天然氣自然地成為討論焦點。液化天然氣在本質上是儲存和可運輸的,透過船運來運輸大量天然氣,因此是一個高效的替代品。這促使歐洲重新聚焦和快速啟動額外的33個液化天然氣終端站的開發工作,同時確保現有29個終端站的規模效率。
今天正在推展這些步驟,擴大波蘭、義大利和荷蘭等地港口的容量。這些計畫有3-4年的建設期,預計到2025年投產。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運營的終端站數量在歐洲排名第一,達到6座,而由於西班牙與歐洲其它國家的連結有限,該國面臨著結構性限制。
相較之下,能源問題最嚴重的德國擁有大規模海岸線,而卻沒有液化天然氣終端站,甚至沒有較簡易的浮動儲量再氣化裝置(FSRUs)。為了克服這一限制,德國政府最新批准建設一座岸上液化天然氣終端站,另外租用4個自由式陸上運輸站。德國目前是計畫在兩年內建造兩座天然氣終端站。
歐洲漫長的海岸線是接收液化天然氣船的關鍵,也是吸引進口液化天然氣的關鍵因素。這讓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占有優勢,可以在沿岸建設再氣化碼頭。
具有流動性的FSRU則提供了優勢,它們可以從其它國家租用,不像在岸邊建設液化天然氣終端站那樣耗時。
這種雙管齊下的液化天然氣策略是歐洲天然氣多元化的關鍵一步。事實上,液化天然氣應該與歐洲現有的能源基礎設施無縫融合。
與此同時,歐洲購買更多LNG的作法,將在全球引起影響,來自歐盟的需求可能給其他地區帶來短缺。這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尤其可能嚴重。2016~2021年之間,美國對韓國、日本和中國的LNG供給量分別為1.4兆立方英尺、1兆立方英尺和8650億立方英尺。事實上2021年,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LNG進口國,佔全球進口量的21.3%。
即使這些亞洲國家考慮從俄羅斯進口液化天然氣,它們也將面臨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供應量太低的障礙。事實是,大多數全球航運公司總部位於西方國家,由於擔心西方制裁,這些公司不太可能有興趣交易俄羅斯的能源。它們也不太可能放棄歐洲對新需求所帶來的鉅額利益。
在多樣化努力中,歐洲似乎寄希望於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即使定價較高,但對美國進口量仍僅佔從俄羅斯進口的10%。然而歐洲的長期能源安全或許在於,必須進一步實現能源多樣化。而短期而言,歐洲將不得不面對嚴重的能源陣痛。
而除了液化天然氣之外,歐洲也希望挪威(歐洲第二大天然氣供應國)能加大天然氣供應;或者透過土耳其,在南歐接收來自亞塞拜然的天然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