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村上龍寫過一個關於「蛋包飯」的故事:
一名日本女歌手在巴拉圭演出時,對一家日本飯店非常著迷。原來這家飯店提供蛋包飯,而女歌手對蛋包飯這種食物有著幾近偏執的喜好。
最後女歌手說出了如此偏愛的原因。她小時候家裡沒什麼錢,一家人很少在外面吃飯。但有個例外,星期天她和家人會去逛百貨公司,那裡有一個食堂,並且老闆是他父親的朋友,於是一家人就會去這家食堂吃飯。每次吃飯,她總是點蛋包飯,只要是她點的,老闆就會為她在上面插一面小旗子,但其他人點,就不會有小旗子。
這就是女歌手愛吃蛋包飯的原因,只要吃到它,她就想起這些美好的回憶。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學者布萊恩‧萬辛克也說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二戰」結束後,那些從太平洋地區回來的老兵對米飯等亞洲食物表現得頗為奇怪。他們回到美國後,要麼喜歡、要麼討厭亞洲菜。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布萊恩的研究團隊重點調查了老兵俱樂部261名在太平洋戰爭中服役於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老兵,他們在戰爭期間,都吃過不少亞洲食物。
在這些太平洋戰爭老兵中,有56%的人喜歡吃亞洲菜,至今仍經常吃。但是布萊恩發現,他們從出身到學歷並沒有什麼共同特徵。
經過多次仔細詢問,布萊恩終於在那些討厭吃亞洲菜的老兵身上找到了答案。
這些老兵在出身、學歷等方面,同樣是形形色色的,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參加了頻繁、激烈而殘酷的近距離戰鬥。結果,他們在那裡吃過的當地食物會帶來焦慮感和不適感,即便半個多世紀過去,一想到當地食物,還是會讓他們聯想起殘酷、血腥的太平洋戰爭。
相反,再回頭看那些喜歡吃亞洲菜的士兵的情況,他們不是參加過硫磺島戰役的海軍陸戰隊成員,也不是參加過瓜島戰役的步兵,他們是機修人員、文職人員等非前線作戰人員,他們回國時不會有太大的心理陰影,所以不會討厭那些食物的味道。
原來,關於戰爭的殘酷回憶才是那些老兵不喜歡這些食物的原因。
食物像一把鑰匙,會打開那些已經被塵封的記憶,不論它們是美好的、殘酷的,還是平淡的。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是和我們大腦運作的方式有關,大腦不只存儲信息,還存儲信息發生時的情景。在你尚未察覺時,你的大腦已經下意識地存儲了很多對周邊的感受和印象。
假設你小時候每逢暑假會去看外婆,外婆家邊上有家冷飲店的香草霜淇淋特別好吃,而外婆總是買給你吃。於是,當你長大後,只要嘗到這種香草口味的霜淇淋,你就會想起外婆。在我們的大腦皮層裡,存儲著一系列和事件有關的場景:暑假的烈日和微風、冷飲店的招牌、製冰機的「嗡嗡」聲、霜淇淋和果汁的口味,一旦某個記憶被喚起,信息就會按照當時被存儲的順序重新過一遍大腦。所以當你成年後嘗到香草霜淇淋時,你就會把少年時代暑假發生的事情─你和外婆相處的點點滴滴,重新回憶起來。
因此,我們吃到某種食物時,會想起曾經在吃這些食物時的心情和場景。在讓人愉快溫馨或者令人厭惡的場景中進食,都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評價,同時這些記憶可能會終生伴隨著我們。
(王傳生/摘自《今晚報》2022年6月20日,圖/劉宏)
本文作者:岑嵘
(本文摘自《讀者雜誌09月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