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為濫捕而在澎湖面臨枯竭的馬糞海膽,繼澎湖宣布突破完全養殖技術,人工繁養成功,若修法通過就全年可上市後,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今(23日)也表示,在澎湖海域放流5000顆海膽,以維持野生族群數量,讓海洋資源永續。
澎湖海域的馬糞海膽因其生殖腺備受饕客喜愛,而遭濫捕導致數量銳減,從半世紀前逾2億顆,到現在估計剩下幾萬顆左右。因此澎湖縣政府2007年開始管制馬糞海膽採捕,到2018年因資源持續銳減,原訂每年3.5個月的採捕期縮減至2個月。
只是管制措施只制定禁捕期及採捕大小,卻未總量管制和確實嚴格執法,加上消費市場炒作,因此只要一開放採捕,就是海膽殺戮日,幾天內就馬上被趕盡殺絕,甚至傳出多起民眾為採海膽而溺斃喪命的不幸事件。
然而以珊瑚礁上藻類為食的海膽,在一些生態系統中,是維持珊瑚和藻類之間平衡的關鍵,更是海洋生物鏈重要一環。也因此多年來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及澎湖縣政府水產種苗繁殖場,都致力於復育及放流海膽苗。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今日就將培育出的5000顆大小2公分左右的海膽苗,在水深2-3米是當海域進行潛水放流,希望復育出澎湖馬糞海膽野外族群。不過,為避免遭到有心人士盜捕,放流地點不再公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