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導,當地時間11月1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正式拉開帷幕。來自近200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商界領袖、民間團體齊聚一堂,共商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方案。

面對當前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不足,COP30大會候任主席安德烈·科雷亞·多拉戈10日對記者表示,當富裕國家已失去了應對氣候危機的熱情時,中國在清潔能源設備的生產和應用上正迅速崛起,其他國家應該學習中國的做法,而不是抱怨「被超越」。

中國提供了「惠及所有國家的解決方案」

據英國《衛報》10日報導,在為期兩周的COP30大會上,各國代表將制定具體方案,將全球氣溫平均上升幅度控制在《巴黎協定》設定的1.5攝氏度的目標之內,規劃化石燃料退出路線圖,並確保發展中國家獲得應對氣候衝擊所需的資金支持。

報導指出,會議議程的重中之重是各國的減排目標。按現有的排放目標來算,全球氣溫預計將上升約2.5攝氏度。這使得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島國希望推動各國制定更具雄心的行動計劃,以扭轉當前減排目標不充分的局面,努力實現《巴黎協定》目標。

帛琉駐聯合國大使、小島嶼國家聯盟發言人伊拉娜·塞德(Ilana Seid)表示,制定全球減排路徑至關重要,「目前的進展遠遠不夠,我們必須作出回應,否則我們不知道未來會走向何方」。

巴西作為東道主,將重點放在「落實」方面,即推動各國兌現既有承諾,到203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加三倍、能源效率提升一倍以及落實減排目標等。

但小島嶼國家聯盟認為,僅靠落實現有承諾仍不足以實現控制升溫在1.5攝氏度的目標。塞德強調,「1.5攝氏度目標必須是我們的『北極星』。我們需要一起承認,我們作為一個集體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我們需要作出回應」。

「某種程度上,全球北方熱情的下降,正說明全球南方在前進。這並非始於今年,而是多年積累的結果,只是現在才被更多人看到。」COP30大會候任主席多拉戈表示,而中國正在提供一個「惠及所有國家的解決方案」。

多拉戈指出,中國已讓太陽能板變得更便宜、(與化石燃料相比)變得更具競爭力,如今幾乎無處不在。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看,「這是件好事」。

美國《歐亞評論》網站也注意到當前各國在應對氣候危機問題上政治意願參差不齊的情況。該網站10日刊文指出,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最新的氣候承諾和蓬勃發展的綠色經濟正脫穎而出。

中國9月公佈的最新氣候目標勾勒出了具體的路線圖:中國全經濟範圍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主要高排放行業,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文章認為,中國的做法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該國強調系統性變革,沒有將氣候政策視為一個單獨的領域,而是融入了工業規劃、基礎設施發展和國際貿易,這反映出中國認識到氣候行動必須是全球性的、包容性的和經濟上可行的。

文章進一步解釋說,中國在太陽能光伏製造和電池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創造了有利的規模經濟。在內需和政策激勵的支持下,其電動汽車行業現已成為全球領先者。這些行業不僅減少排放,還創造了就業機會、刺激投資,並為化石燃料依賴提供替代方案。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這很重要。」文章稱,獲得負擔得起的綠色技術可以加速自身轉型、降低能源成本並提高韌性。中國願意通過貿易、投資和合作分享這些技術,將其定位為合作夥伴而不是守門人。

氣候外交並非零和博弈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部分富裕國家不僅缺乏新承諾,還在削弱既有共識。美國川普政府一就任,就簽署總統行政令退出《巴黎協定》,還停止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資金支持,並繼續推動在阿拉斯加等敏感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優先發展「能源主權」的口號,取代了美國此前對全球氣候合作的承諾。

至於歐盟,在COP30召開前夕,各國氣候部長才在5日勉強達成了一項氣候協議,即到2040年在1990年水平基礎上減排90%,但允許成員國通過購買海外碳信用額度來部分抵銷國內減排義務。

英國路透解讀稱,歐盟的氣候協議允許成員國通過購買境外碳信用額度來彌補最多5%的減排任務,也就是說,歐盟工業體系實際僅需完成約85%的國內減排目標,其餘部分可通過向他國支付資金來實現減排,這一要求力度顯然不足。

《衛報》也發現,在2021年COP26上,美歐主導制定了全球甲烷減排承諾,要求到2030年將甲烷排放量減少30%,當時有159個國家簽署報名。但衛星數據分析公司Kayrros的最新分析顯示,包括美國、澳洲、科威特在內的六個主要簽署國的甲烷排放量較2020年總量反而上升8.5%。其中,美國油氣行業的甲烷排放更激增18%。

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0倍,最近全球氣候變暖有1/3都是因為它。削減甲烷本可成為「緊急剎車」,但各國行動乏力。美國可持續發展與治理研究所所長戴伍德·澤連科(Durwood Zaelke)呼籲各國簽署更具約束力的全球協議,「自願承諾顯然不夠,我們需要一項更具約束力的甲烷協議」。

《歐亞評論》網站指出,氣候外交並非零和博弈。歐盟仍在發揮作用,儘管美國聯邦政府收縮氣候承諾,但其各州和城市依然在積極推進減排目標。然而,美國在COP30上缺乏協調一致的領導力,創造了一個「真空」,這一「真空」正被中國以行動而非口號的方式逐步填補。

文章稱,隨著COP30的召開,世界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中國是否做得足夠多」,而是其他國家能否跟得上中國的節奏。氣候危機需要集體行動,但領導力同樣重要。如果世界要在貝倫取得真正的進展,需要的不僅僅是宣言,而是可行的榜樣,「當下,中國正提供這樣一個例子」。

#中國 #30 #COP #氣候 #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