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於今(11)日頒發第13屆總統科學獎時特別談到,未來會持續做好基礎科學教育,發展高教深耕,並加深與世界學術鏈結,同時也期望未來30年內,能在物理、化學、醫學3大領域增加3名台灣諾貝爾獎得主。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直言,這是極度好高騖遠的說法,執政黨如今把研發經費都投到半導體產業,導致基礎科學研究偏廢,這個作法如果沒改變,50年也培養不出1名本土得主。
葉宗洸表示,賴清德所提到的3大領域,根基都在基礎科學,但眼前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基礎科學資源不足,因此怎麼能期待學者做出重大突破。
葉宗洸也說,尤其過去20到30年間,在國內引發關注的科研項目幾乎都是半導體相關產業,甚至連供電情況來說,都是以滿足台積電為第一優先,稅率方面也是以相關產業為優先補助,導致傳產發展很辛苦,都是靠自己。
葉宗洸說,由於政府發展產業的目光太過短視,眼中只看得到能幫官方獲得利益的產業,因此也就犧牲掉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項目。
葉宗洸認為,如果賴政府真的想要達到獲得諾貝爾獎的理想,政府投入資源的方式、想法一定要改變,唯有讓基礎科學獲得更多資源,才有辦法吸引學生、年輕科研人才的投入,否則依照現況,研究室要招募人才都非常困難,「想得獎,怎麼可能靠單打獨鬥來換?一定要靠長年累月才可能,不能光用嘴巴說你期待與支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