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年閉關書寫,知名部落格「音速青春」格主陳德政交出他的第一本書《給所有明日的聚會》,濃縮了他四年紐約歲月與搖滾熱情。

書中四十篇散文都以搖滾歌曲為標題,他以信徒般的狂熱,回顧他在紐約的音樂巡禮,從搖滾歌星、life house、唱片行寫到街頭風景,有如電影快轉般重現了許多高潮迭起的精彩時刻。

看起來清秀斯文的陳德政,骨子裡是個不折不扣的搖滾青年。他一九七八年生於台南,從高中開始聽英式搖滾、嗑電影,最早的搖滾偶像團體是oasis(綠洲)。他當時辛苦存零用錢「練功」,一周買一張唱片跟同學交換聽,「那些頂著爆炸頭穿破牛仔褲的樂手、充滿叛逆和力道的音樂,是我苦悶少年時的最大憧憬。」

就讀政大廣電系時,他曾與同學毛致新合拍「濁水溪公社」樂團紀錄片《爛頭殼》。二十歲那年第一次到英國參加搖滾音樂祭,回國後便開啟了他的網路書寫時代。自一九九九年來,陳德政已經在部落格寫了上百萬字,近年以「pulp」為名撰寫樂評。

陳德政笑,寫書的近兩年他就像「活在山洞中」,連出門聽音樂都很少,只怕出個門就分了心,一晚的寫作時光就泡湯。「整個過程好像一個人背著重裝備爬山,踩過低谷時四周一片黑暗,爬上高原時又望見最美的景致,獨自面對是唯一的選項。」

書中聚焦於他二○○四年至○七年到紐約讀研究所的留學歲月,他的文筆熱情奔放,例如他寫搖滾場館Bowery Ballroom的員工就像「駐場的土地公」或「巷口的滷味攤」,熟悉得讓人感到放心。他寫龐克天團Ramones早期的歌曲節奏衝刺,「像一條由咽喉直接通向肛門的腸子」,但音樂聽來「卻像索吻不成被女友推開而在公園溜滑梯生悶氣的高一男生。」

在紐約陳德政挖掘了每一家神祕的唱片行、見證了經典搖滾場館CBGB的謝幕,還有無數與搖滾巨星在街頭、廁所錯身而過的機會。「其實我在紐約大部分時候就是過日子,也要每天倒垃圾、買菜、繳電費,所以這本書是紐約歲月濃縮的精華。」

#唱片行 #音樂 #搖滾 #場館 #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