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行政院長蘇貞昌念茲在茲「核燃料」、「核廢料」的處理難題,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直問:「究竟是PM2.5、碳排放對健康的為害更直接,還是50年、100年後核廢料的處理更為緊急?」

商總理事長賴正鎰也認為,在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核廢料的處理、核能的安全,都只會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政府實應重新思考政府的能源政策目標。

工業總會副理事長林明儒則想問政府:「面臨穩定供電、電價及碳排放問題,台灣能不顧嗎?」台灣真的有「非核」的條件?政府必須要務實面對台灣缺電的事實,重新釐定能源政策。

至於政府朝「非核」規畫的「新」能源政策方向,林伯豐、林明儒與賴正鎰均從「穩定供電、合理電價及PM2.5及碳排放」三個面提出三大理由直指,目標訂的「不切實際」。

他們表示,以目前政府規畫的燃煤30%、天然氣50%、綠能20%,首先會面臨基礎設施不可能在5至10年內完全到位、進而提高缺電風險;二、天然氣運送不易,儲存安全條件要求高,必增加供電不確定性;三、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成本高,同時供電也相對不穩,不但提高缺電風險、也將衝擊電價,更難達成降污、減碳目標。

工商團體強烈呼籲政府,重新以2050年為目標訂定能源政策路線圖。林明儒說,能源政策不能躁進,再怎討厭核能,也要留有一個選擇權,將核能列為能源「選項」之一,並動態檢視再生能源發展進度。

#政府 #能源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