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繁殖不是靠分裂,而是靠複製,加上繁殖速度高過細菌千百倍,點突變司空見慣。兩點以上的點突變,加上能夠存活,才能稱為「變種」。絕大部分的病毒突變與變種都以自動滅絕結案,因為變異本來就不是件好事,連人都有「富不過三代」的現象,病毒比人小太多,當然有「變不過二次」的可能。所以病毒變種是需要些時間。

逼使病毒產出有效變種的最大外力就是免疫壓力,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的群體免疫。有了部分群體免疫的疫區,最容易出現變種。英國、印度、南非在經歷嚴重自然感染後就出現成功變種,英國也在打了7成疫苗後出現印度變種。所以打疫苗就和實際感染一樣,要打得快又廣才能防變,台灣慢吞吞的疫苗採購、慢吞吞的2周審核、慢吞吞的接種都有機會在還沒擋掉印度變種前,就已經有土壤產生台灣變種,那可就丟臉丟大了。

變種病毒由於逃脫自群體免疫,所以任何變種病毒的出現都必須用來再評估現有疫苗的效益。這也是反對高端沒做三期就想用於台灣的重要原因,因為病毒早已是變種,非當初的疫苗株。世界各國在面對印度變種時,各疫苗都有減弱,也都有不排除接種3劑疫苗的聲音。將來變種多了,也可能要丟棄高端這種難改變的古代疫苗,發展二代疫苗以茲因應。

台灣現在要應付印度變種,或日後層出不窮的變種病毒,可不能再依靠土方法入境檢疫14天,或再開恩的加上檢疫期滿一律普篩的政策。因為7月正好面臨美國開放邊境及東京奧運,世界各國當然也會跟著開放。台灣若為了印度變種,依然搞出古老的動物檢疫政策,是沒法跟上歐美開放的步伐,勢必繼疫苗孤兒、篩查孤兒後,再度榮膺「旅遊孤兒」的榮銜。

即使面臨印度變種,喜歡蹭熱度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絕對不會甘願台灣的旅遊泡泡落後於其他國家,也可能會取巧開放其他怪泡泡,例如外交泡泡、國安泡泡、體育泡泡都可能變成如當初「機師泡泡」一樣,一個3+11就搞得千瘡百孔。

請指揮中心不要再搞任何泡泡了,對於一個自傲與自嗨的指揮中心,是不會逆著7月的全球開放潮而不去玩泡泡的。是否印度變種會跟著進來,入境普篩只是個古老的輔佐政策,真正釜底抽薪的做法是推動旅遊護照。

旅遊護照是要求入境者必須打滿疫苗,可外加抗體或抗原檢驗資料,這部分是由台灣單方面在簽證上要求即可,未動用到台灣的資源。出境的國人也要應目的地國家的要求提出相對的健康資料,這些均可在台灣已建構的旅遊門診中執行,即使政府要無良的給人收費也是可行,在疫苗接種漸漸普及後,旅遊護照成為可行。

對於印度或以後其他的變種病毒疫區來的旅客,指揮中心可在簽證上提出相對應疫苗的要求。如果當初華航3+11事件時有做出機師必須接種疫苗的「機師泡泡」,即使當初是0+14也不會鬧出這次英國變種的滔天大案。這想必也能成為其他變種病毒的防疫金標準。

(作者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旅遊 #泡泡 #疫苗 #病毒 #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