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65歲以上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比率高達6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指出,關節疼痛、痠軟無力、僵硬、腫脹甚至變形都是常見症狀,也有不少患者活動時關節會發出咯吱聲,甚至因為減少活動導致周圍肌肉萎縮。
黃炫迪說明,輕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先採物理治療,減重、適度運動並減少關節使用,尤其應避免長時間蹲下、負重等動作,如症狀未改善,則可使用口服藥物或關節內注射,萬一症狀持續2到3個月仍未緩解,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應接受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這份國內首度「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及家屬認知行為大調查」共收樣350份,其中7成患者為60歲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即便經醫師評估建議置換關節,仍然有7成5患者寧願忍痛而不願意馬上手術,導致治療平均延後1.5年,原因不外乎是擔心術後復原差、術後疼痛、手術費用等。
國內換膝權威、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從1980年代早期至今,人工膝關節已經演進好幾代,設計和材質都有很大的改善,置換膝關節就像是幫車子換輪胎,術前評估非常重要,醫師應審慎評估病人適合的尺寸、版型及材質,多數患者術後可使用15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