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引爆能源危機,國際燃料價格居高不下,全球電價都在漲,台灣電價調漲勢在必行,惟蔡政府沒有全面調漲,只針對特定用戶調漲。過去執政黨常以凍漲來「照顧民生」,換取執政好感度。此次,先漲大戶一次漲足15%;九合一大選後,無論蔡政府選舉勝敗,都可以大大方方調漲民生用電,理所當然地反應通膨現象,就算政策失誤也是下一任執政者需要面對的問題,到最後還是產業與全民埋單。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台電營運須配合政府政策方向,過去馬政府時代因前朝油電凍漲,為反映市場成本,不得已宣布油電雙漲,之後又因選舉壓力封存核四;到了蔡政府全面執政,為討好選民,歷經4年8次凍漲,一再利用「電價平穩基金」補貼,錯失合理調整電價時機,且為兌現非核家園承諾,去年鼓吹公投四個不同意,再次將「核四重啟」打入冷宮,選擇成本較高的燃煤與燃氣發電為主力,讓台電苦吞虧損惡果。
台電目前公司淨值約3000億,光核四報廢已為台電帶來資產減損近3000億元,若完全認列,台電立即破產;更別提此次調漲,區區15%只能減少約290億元的燃料成本壓力。據台電估計,今年虧損仍有可能達1000億至2000億元。若要完全反映燃料成本增加足額調漲,填補台電巨大的財務壓力,調幅必須高達40%才行。
另外,近年我國電價上漲壓力越來越大的根源是蔡政府堅持非核,取而代之的是昂貴的天然氣發電與供電尚難穩定的綠電。反觀歐美日韓國家,近期重啟「新核能發電」計畫;而蔡政府卻摒棄不用,遑論2050淨零排放。國際能源署就表示,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到 2050年必須增加一倍,淨零排放才能實現。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調查,每10億度電,太陽能發電需要1萬6000噸材料,風力發電需1萬噸,核能發電僅需要930噸。「新核能發電」無非是乾淨能源的替代方案,而且透過最新的核反應爐技術,能夠達到一定的安全性。蔡政府還搞不清楚國際趨勢走向。
台灣自產能源匱乏,主要電力來自燃煤和天然氣,有98%能源供給仰賴進口。蔡政府難掩能源政策與電價調漲的窘迫,先是以政治力介入電價凍漲,等到撐不住又靠政治力介入猛漲,大刀揮向企業,試圖減少民怨,產業當然沒辦法即時反應衝擊,一片譁然。過去油價過高也受到各界質疑,經濟部於1993年頒布油價定價公式,2000年後改採「浮動油價機制」,希望能與國際原油市場接軌。未來,電價是否也能研擬一套「浮動電價機制」,避免市場經濟受到政治力過度干擾,還有待產官學者廣泛討論。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