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勝接替陳時中擔任中央防疫指揮官,旋即宣布最新邊境政策,7月25日起外籍人士得以志工、傳教弘法、研習(宗教教義)、實習、國際交流及度假打工(青年交流)等事由申請入境,但不包括陸、港、澳人士。暫不論OmicronBA.5新變種病毒威脅下,大舉開放國門是否適當,蔡政府再次對陸、港、澳民眾採取歧視性待遇,既無理又蠻橫。
邊境開放涉歧視
兩岸血緣、文化與經貿連結極深,民進黨執政後,利用新冠疫情,對大陸定下歧視性的境管措施,尤其「小明事件」最不合理。當初陸委會透過大陸台商協助,安排長居台灣但不具居留身分的陸配子女返台,指揮中心卻急轉彎推翻陸委會決策,令社會各界錯愕。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每月平均只有1千餘名大陸人士來台,接近冷戰時代兩岸互不來往情境,實在令人唏噓。
「小明事件」是民進黨借疫反中的縮影。無論是後來疫苗、快篩之亂甩鍋大陸,還是刁難陸籍人士入境專案申請,不僅讓蔡總統、陸委會當初恢復兩岸良性互動的承諾化為泡影,也讓過去將穿梭兩岸視為日常的無數「小明」、「大明」們承擔分離痛苦和高昂成本。儘管台灣入境管制早已大幅放寬,大陸也縮短入境隔離時間,但對抗政治氛圍下,兩岸交流復甦步履維艱,蔡政府「國際優先」的邊境開放,讓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陳時中卸任中央防疫指揮官,但政治綁架專業的「陳時中路線」並未退場。回顧過去2年來政府歷次對大陸調整防疫管制措施的台前幕後,基本上是陸委會與指揮中心之間互踢皮球。陸委會以「專業考量」推給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又以「考量兩岸情勢」打太極,兩岸恢復民間往來的拍板決策變得困難重重。
無論是基於兩岸民間關係的現實,還是基於大陸疫情平穩的現況,移除法規障礙,恢復兩岸客運航線,為台商、台生、陸配、陸生降低往返兩岸成本,應是最安全、最易操作以及最具善意的行動。大陸早就對本國民眾設置「非必要不出境」的嚴格限制措施,形同替我方減輕了管理負擔;另一方面,當台灣疫情早已進入共存模式,再把「醫療量能」搬出來當阻絕兩岸人員往來的藉口,形同講笑話。
小明悲劇勿重演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本屆雙城論壇中所說,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在台陸配超過了37萬人,在大陸的台灣人也超過百萬,台北會繼續幫助陸配、陸生、陸企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也希望上海能持續提供台商、台生和台胞的照顧與服務。蔡總統今年新年談話中的兩岸關係部分:「各自努力照顧好人民的生活,安定社會民心,兩岸才會有空間和氛圍,以和平的方式,共同面對問題、共同尋求解方」。柯文哲在雙城論壇的表態,難道不正是對蔡總統兩岸論述最為「原汁原味」的實踐嗎?
蔡政府任期走向尾聲,若和扁政府8年相比,蔡政府兩岸事務成績單不僅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視同掛零。扁政府初期開通小三通,末期雖然以終止國統會、入聯公投、杯葛奧運聖火等激烈動作收場,卻至少在四川地震後向大陸人民釋出善意,並為兩岸直航與陸客來台在技術層面打下基礎。蔡政府初期同樣有表態「兩岸非外交關係」、促成金廈順利通水等亮點,2019年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新冠疫情又徹底冰封兩岸民間交往,至今找不到解方。
美中之間的強權對抗無法扭轉,但為兩岸人民造福是可以去做的。如果蔡政府以邊境解封為契機果斷決策,以人道、和平考量盡速重啟小三通、恢復兩岸民間交往,不讓「小明」悲劇重演,尚能在未來兩岸關係歷史功績簿上記上一筆。否則,兩岸事務幕僚出身的蔡總統,恐將在自己最熟稔的領域,留下最為難堪的紀錄。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