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黃教授支領彈性薪資已3年,從每月薪水多約3萬元,到現在增加4萬多元,「領得很高興」。不過他也說,看到他校傑出同儕當院長,每月卻只多1、2萬元,「這很不公平」,教育部應調整現狀,只要夠優秀,即使在不同國立大學任職,所領待遇也不該差太多。

「我每月彈性薪資不少,讓其他大學同儕很羨慕,但這也凸顯制度有問題。」黃教授說,同領域、在他校當院長的同儕,每月增加彈性薪資僅2萬元,還有在另一公校,學校設定最高彈性薪資每月約1萬元,有位優秀教授乾脆不申請,「因為錢不多,卻可能引來閒言閒語」。

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說,各大學得到的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經費,可拿出10%來作為教師的彈性薪資,怎麼分配由學校自訂辦法,這種情況下,年輕和資深的教師一起比較,年輕教師拿到彈性薪資的機會不太多。

武東星指出,學校發給老師彈性薪資,除了教育部及國科會提供經費外,還要自籌財源。他建議教育部設定校務基金投資上限,讓學校更勇於去投資,收入增加了,才能發彈性薪資給老師。

清大副校長戴念華表示,國內大學教授年薪約150萬元、助理教授約100萬元,跟其他國家300萬元以上仍有段差距。對於全國超過6成領彈性薪資的教師每月平均多不到2萬元,他說,2萬元真的不多,但一個碩士初入職場起薪3.8萬元,大學若為教師加更多彈性薪資,老百姓會有何觀感?

戴念華建議教育部再精進彈性薪資政策,譬如規定新進助理教授至少20至30%可領到彈性薪資,才有辦法扶植優秀青壯學者。

#當院長 #大學 #輕教師 #教師 #彈性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