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上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並對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事訪問。中阿峰會的順利舉行被普遍認為具有里程碑和劃時代的特殊意義。
習近平此行成果斐然。中阿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阿早期交往的基礎和底色是中國積極支持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反對美英在中東的霸權主義。中國改革開放後,阿拉伯國家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市場和外匯來源地,也是中國勞務輸出和對外工程承包的主要合作方。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阿雙方在能源等領域合作全面提速。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報告顯示,2004-2021年,中國與22個阿拉伯國家進出口總額從367.1億美元增長到3302.4億美元,中國已連續兩年成為阿拉伯國家最大貿易夥伴,2013年成為沙烏地第一大貿易夥伴。
所有政治行為背後都有其底層邏輯。一直以來,阿拉伯世界因為域外大國的強權干涉、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教派矛盾錯綜複雜,在世界格局中是一盤散沙。冷戰時期,阿拉伯國家被迫在美蘇兩個陣營選邊站,深受地緣政治衝突影響。進入21世紀,經歷「阿拉伯之春」的衝擊及美國在地區發起的戰爭,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傳統阿拉伯政治大國整體實力衰落。而以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卡達為代表的海灣國家透過石油、天然氣等迅速積累財富,並積極在國內推行改革,向地區乃至全球展示影響力。
其中沙烏地阿拉伯表現最為突出,2016年提出「2030願景」,並確定三大目標:成為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心臟、全球性投資強國和亞歐非樞紐,要實現這三大目標,需要打破以往單一經濟結構,而中國在新能源、基建、5G等數位經濟領域具有優勢,與之形成了某種程度互補。
中國將此次中東之行作為今年元首外交的收官之作,也體現出中國對發展與阿拉伯國家關係的高度重視。中國的中東政策源於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中國需要維護和平發展所需的外部環境。阿拉伯國家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國家,也是中國消費品和高新科技的重要市場。
長期以來,中國並不是中東事務的重要參與方,自二戰以來,美國在中東地區事務中長期發揮主導作用。隨著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收縮,中國與中東近些年的合作越來越緊密,但不能簡單地把中國與中東合作的推進解讀為「中國將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中國不謀求與美國在中東爭奪所謂勢力範圍,而是主張在「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的原則下拓展雙邊與多邊關係,主張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完全可以相互包容借鑒,共同發展繁榮。
完全從大國競爭看中東或有失偏頗,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變化是,以沙烏地阿拉伯為代表的地區大國的戰略自主性正在逐步增強。(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