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議題的國際高度關注,全球已有136個國家陸續採取「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除了減少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加上再用森林碳匯、海洋碳匯與土壤碳匯等負碳技術方法抵消,達到淨零排放的目的。為呼應此一議題,我國政府也宣示,台灣也將於2050完成淨零轉型目標;去(2022)年3月國發會與相關部會共同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 4月21日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並將法案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

與此約當同時國發會也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就有提出以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並擬訂12項關鍵戰略,分別是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公正轉型。預估投入總經費約8,800億元,其中能源占最大宗。

然而,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日前(2022年11月)公布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竟位居全球後段班。雖然國發會已於去年底提出「2030中期減碳目標」,但仍缺乏實現目標的具體行動計畫。

時間不等人,歐盟今(2023) 年起將試行針對進口鋼鐵、水泥、肥料、鋁與電力等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徵收碳關稅或稱「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勢必改寫全球商貿規則。除了歐盟外,全球各大品牌商、中心大廠亦已紛紛開始要求供應商提供碳排放數據。

面對供應鏈落實永續要求,國內企業要趕快上緊發條。但根據坊間雜誌2022年9月發布「台灣企業氣候行動大調查」,近7成受訪企業目前沒有綠電投資購買等減碳計畫;溫室氣體盤查的腳步,製造業(46%)與服務業(27.6%),遠不如金融業(82.9%);從企業規模來看,中小企業對這些議題的認知度遠比大企業來得低,更遑論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與落實。

因為根據環保署的盤查登錄暨查證作業分析,到2020年年底國內只有287家企業完成碳盤查登錄,涵蓋鋼鐵、水泥、半導體及電力業等。但台灣企業有高達97%的中小企業,他們對碳盤查、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議題一頭霧水,不知該從何下手,這需要政府介入,藉由平台整合資源協助中小企業,讓企業由學習「碳盤查」開始,跨出減碳第一步。

更最重要的,減碳不再是有做就好。全球排放量多數來自資源開採、產品加工製造與能源的使用。但要邁向淨零,必須同時從資源使用、產品加工等源頭進行減碳措施,還要盡量使用再生能源。若無法在產品製程上導入低碳的選項,恐流失訂單進而衝擊企業生存力。

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在全球科技與傳統製造業的供應鏈都居重要角色,面對國際減碳法規壓力與跨國企業透過供應鏈落實永續要求,不能停留在「呼籲多、承諾少、行動慢」的沉?陋習中。政府、企業與民間必須加快腳步提出對策與行動,善用技術、資金,加強國際、公私協力及跨世代合作,跟上國際淨零轉型的腳步,才能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及機會,掌握新商機。

#企業 #落實 #能源 #氣候變遷 #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