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發展遲緩兒發生率約為6~8%,台灣每年約有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每年就會新增1萬5000名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在認知、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的情形,須經由專業醫療評估確認。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表示,3歲前是發展遲緩的黃金治療期,提早診斷治療,效果可提高10倍以上,傳統中醫也累積了許多治療發展遲緩兒童的經驗。
在《小兒藥證直訣》中談到「五遲」,就是中醫對小兒發育遲緩的觀察,有立遲、行遲、語遲、髮遲、齒遲等,而「五軟」則是指小兒頭軟、項軟、口軟、手足軟、肌肉軟,都屬於小兒發育障礙。
張晉賢表示,臨床上使用通竅、醒腦、健脾、補氣、滋腎等相應的藥物治療,針灸則可減輕臨床症狀,特別是能緩解肌肉痙攣造成的疼痛,也可針對不同病狀和需求,選取頭皮真相對應的區域,如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等還搭配治療。
中外已有研究證據顯示,中西醫整合復健治療腦性麻痺,比傳統治療方法更為有效,另外,小兒腦性麻痺所致的症狀包括運動障礙、感覺異常、語言能力及智力異常或低下等也可搭配治療。
除了中醫應用在兒童學習遲緩、腦性麻痺治療的角色議題外,中醫師全聯會表示,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醫師楊賢鴻分享最近天氣溼冷、早晚溫差大,對於屬於過敏性鼻炎的族群如何保養因應等中醫養生內容,都會在6月2日下午2點到4點在網路「瘋中醫基金會」或「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開設免費線上課程分享,歡迎民眾上線聽講。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