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選中國國民黨主席的四組人馬近來就兩岸路線連續交鋒,原本波瀾不驚的最大在野黨黨魁之爭終於漸入佳境。競爭連任的江啟臣上個月底首度公開宣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更是讓這位史上最年輕的國民黨主席在對岸輿論場上賺足了眼球。不過,相對於一些中共官媒的讚賞,許多大陸網友似乎對江啟臣這個「中國人」並不買賬。看來,「中國人」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中國人就該有中國人的樣子。

在民進黨「去中國化」操作愈演愈烈,台灣人的「中國人」認同屢創新低的當下,作為台灣政壇動見觀瞻的頭面人物之一,江啟臣不迴避自己的「中國人」身分,至少釋放出正本清源的積極信號。相比朱立倫止步於「中華民族」,江啟臣願意說出「中國人」三個字,在藍營實力派中也算獨樹一幟。因此有大陸媒體罕見地讚許江啟臣發出了「正義之聲」。然而,在不少大陸網友看來,江啟臣操作「中國人」話題只是選舉話術而已。有些網友抨擊江啟臣拒絕統一,親美遠陸,甚至質疑他是「獨台」。

江啟臣這個「中國人」為什麼得不到對岸認可為中國人該有的樣子?首先,「中國人」不是空洞的名詞,而是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無論是去年透過洪秀柱之口轉述,還是今年在媒體上直抒胸臆,江啟臣總是小心翼翼地將「中國人」首先框定為「中華民國人」,然後再輕描淡寫中國人的文化和血緣。其實,中國人就是中國人嘛,哪來什麼「中華民國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之分?既然江啟臣自稱是「中國人」,可曾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可曾表現出對大陸14億中國人的同胞之情?

其次,中國人就應當支援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孫中山先生在世時明確主張:「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作為中山先生的信徒,江啟臣一方面主張堅持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的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另一方面卻竭力回避統一議題,甚至聲稱「兩岸未來發展,無論是統、獨或第三條路,可以有更多想像空間。」殊不知,這番迎合所謂台灣社會多元聲音的言論,既無視憲法中白紙黑字的「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的條文,也違反了「九二共識」中兩岸共謀國家統一的默契。

即使退一步,回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議題,江啟臣也並不熱心。儘管他的兩岸論述中隨處可見破冰、交流、和平、互利、雙贏等正面辭彙,但多麼政治正確的姿態,不一定付諸實踐。江啟臣最關心的是如何讓國民黨贏回政權,如果選民對推進兩岸關係有疑慮,他就不會主動出牌。所以他才會強調國共對話不應該一廂情願,諷刺張亞中的兩岸論述是開空頭支票。

最後,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民進黨政府孤注一擲,甘當美國「抗中」的馬前卒,導致台海兵凶戰危,同室操戈一觸即發。江啟臣不願被「抹紅」,又不想得罪美國,更不敢忤逆民進黨塑造的所謂主流民意,只能一遍遍複讀「親美、和陸、愛台灣」。如何避免重蹈內戰覆轍,如何幫中美關係解套,江啟臣和國民黨看似束手無策。

總之,江啟臣能夠正視「中國人」身分值得肯定,但目前更多是故作姿態,還沒有看到中國人的真正的樣子。

#中國人 #江啟臣 #統一 #樣子 #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