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廈門出席第十三屆海峽論壇並致辭。在致辭中汪洋指出:要安寧、要發展、要過好日子,是台灣同胞的共同心聲。汪洋的講話清晰明瞭,而意涵深遠,其核心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合則兩利、前景可期。
眾所周知,兩岸經濟合作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以兩岸投資與貿易為推動力,結合兩岸同文同源優勢,以要素自由流動為內涵的經濟融合進程。正是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以台商投資和兩岸貿易為主要方式,兩岸經濟合作逐步突破各類政策限制,使得兩岸經濟合作從分散、零星到密切、熱絡,並形成密不可分的經濟互動,進而迫使台灣當局必須正視兩岸經濟交流交往的現實。此外,大陸堅持不懈地推進改革開放,也為台商投資及兩岸經濟交流的深化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兩岸之間形成了在市場開放基礎上的密切互動、相互依存的經濟關係。隨著大陸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及對兩岸合作採取更加有效的推進舉措,兩岸經濟融合必將呈現出不斷深化的趨勢。
兩岸要素稟賦將進一步呈現相容互補的態勢。台灣的要素稟賦結構和經濟發展條件,決定了其必須走開放型經濟發展道路。作為島嶼經濟體,台灣的經濟發展和產業進步必須依靠穩定的外部市場。反觀大陸,憑借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激發的經濟活力,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具有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潛力,並打造出全球最完整的工業產業鏈;同時還擁有著豐沛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土地、能源等要素資源優勢。近年來隨著大陸社會教育水平的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也有大幅的提高,市場活力不斷被激活提升,兩岸無論是在投資和貿易領域都形成緊密的經濟聯繫。因此,從要素層面來看,兩岸存在著天然的優勢互補,這為兩岸的經濟融合提供了堅實的要素基礎,也將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的持續深化。
兩岸產業結構特徵為形成經濟融合提供有利的契機。進入新世紀以來,台灣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聚集了大量相關產業的技術人才,並在實踐中逐步掌握了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而大陸經歷40年的改革開放,逐漸建立起全球最完善的工業體系,並借助經濟規模優勢,形成全球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產業鏈。從兩岸產業結構的現實狀況分析,台灣在高端電子設備、數控機床、精密儀器製造等領域的優勢正好可以彌補大陸產業發展中的局部不足,兩岸完全能夠探索在經濟層面的融合互補,而且通過深化合作,創造共同的新興業態,進而衍生出更多的合作形式、更多的增進民眾福祉。
兩岸經貿關係將進一步深化。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004年至今,大陸始終是台灣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台灣對大陸市場的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在40%以上,同時大陸也一直是台灣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始終佔據台商投資的60%以上。雖然2016年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後,致力於推行「新南向政策」、謀求深化與美日的經貿連接試圖平衡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經濟影響力,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下,隔斷兩岸經貿聯繫的嘗試將徒勞無功。
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狀況並不取決於政治需要,而是取決於兩岸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取決於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取決於大陸改革開放的進程。正基於此,汪洋才堅定而有滿懷信心的指出,將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也有能力讓台灣同胞過上更好的日子。(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