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台獨教父」之稱的彭明敏8日去世,媒體出現許多悼念的文章,綠營感念他一生不忮不求,以啟蒙者、理論家與推手三重身分為「台獨」奮鬥的貢獻,藍營及大陸則把他定位為「顯性台獨」或「法理台獨」,認為他傷害中華民族利益,是「民族罪人」。無論如何評價他,都不能否定他影響好幾個世代台灣人,改變台灣發展軌跡的事實。但台灣民主化後,內部政治生態與外部環境都出現巨大改變,他的去世,也象徵法理台獨世代的結束。

台灣理論先天不足

回顧彭明敏一生,出身醫生世家,受過良好日本教育,成為鳳毛麟角的台籍國際法學者,因而受到國民黨重用,曾出任聯合國中國代表團顧問,但他1964年決定走自己的路,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主張「重組政府,全面改革」,但很快就被警總逮捕,不久在國際壓力下被假釋,1970年潛逃出境,從此流亡海外,在美國領導台獨運動。

1988年李登輝繼任總統,彭明敏在紐約召開記者會呼籲支持李登輝,1992年終於結束流亡生涯,返回台灣,1995年加入民進黨並獲提名,和李登輝競選首次民選總統失敗,1996年又退出民進黨成立建國會,並自任會長,喊「台灣要建國,不能寄望民進黨」。2000年陳水扁執政,獲聘總統府資政,協助涉外事務。

彭明敏與史明二人堪稱台獨理論大師,前者主要從國際法角度主張台灣不屬於中國,應獨立建國並加入聯合國;後者則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角度詮釋台灣歷史,認為國民黨政府掠奪台灣人土地,是殖民政權,人民應奮起推翻。兩人的論述感動了很多人,但也有非常大的缺陷,彭明敏忽視台灣、中華民國與中國之間的法理連結,而史明強調的是地主利益,卻忽略國民黨並未侵吞土地,而是分配給佃農,這次財富重分配對後來台灣經濟起飛與農村繁榮貢獻非常大。二人台獨理論的缺陷限制住了台獨路線的發展潛力。

民進黨在黨外運動時代,極力宣導二人的理論,主張推翻國民黨並獨立建國,但民進黨成立後並未堅持初衷,卻轉型為選舉導向政黨,一步步放棄法理台獨,蔡英文第二任期甚至把台灣和中華民國相連結,等於接受中華民國體制,中華民國和中國的連結得以保持,準備競選2024年總統大位的賴清德,也不斷試圖修正「務實台獨」的定義,以擴大爭取認同。

綠藍陸美四方共識

我們當然可以貶抑「中華民國台灣」是「隱性台獨」或「華獨」,和法理台獨是一丘之貉,但不能否認,當年激進的黨外人士進入選舉體制後,逐漸去革命性而世俗化的事實。彭明敏、史明作為台獨啟蒙者、理論家與推手,在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只能受到尊崇,而沒有實質地位與權力,連他們的台獨理論也只剩下「理論」,兩人先後離世,理論也將成為被遺忘的神主牌。

民進黨兩度執政,第一次執政陳水扁就承認,「要我把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我做不到」;「我相信,縱使今天總統給李登輝做,他也做不到。」蔡英文第一任就宣示「維持現狀」,亦即沒有法理台獨的問題,第二任距離法理台獨更遠。民進黨理論大師邱義仁說得明白,「任何務實的政治人物都不會宣布台獨,除非瘋了。」他進一步解釋:「台灣要宣布獨立,不是台灣人民自己可以決定的,說起來很殘酷,但這是現實,要考慮國際形勢、中國可能的作為。」正如大陸所強調,「台灣前途由全體中國人民一起決定」。

彭明敏與史明的去世,讓我們看到,自1962年《台灣人四百年史》、1964年《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出版,至今將近60年,法理台獨終究只是理想,沒有現實性。而另一個影響台灣命運的重要文件《上海公報》,其核心精神是「兩岸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至今仍然規範著美中關係與台灣的發展軌跡。

兩岸分歧的核心是「台灣與大陸的政治關係」,台灣內部、兩岸之間與中美之間各有立場,《上海公報》核心精神最有機會成為綠藍陸美四方的共識。《上海公報》50周年之際我們和彭明敏說再見,或將迎來台灣命運發展的轉軌。

#彭明敏 #理論 #台獨 #法理台獨 #民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