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將台灣的旅遊警示升至第二級「不建議前往」,看在台灣人民眼中是五味雜陳。歐美國家逐漸回復正常生活,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新冠疫情爆發後,已開發國家的出生人口在2020年底急劇下滑,但在2021的下半年開始反彈,對比之下台灣的生育率則好似自由落體,繼續跌破下限。
疫情對嬰幼兒深具威脅
民進黨執政後,出生人數每況愈下,馬政府最後一年(2016)還有20.8萬,到了2020年是16.5萬,2021年受疫情衝擊,只剩15.4萬。若以30年當作一個世代,則未來將是2021年出生的15.4萬人口,去撫養1991年出生的32.2萬人,台灣的人口結構已然趨於崩壞。
行政院長蘇貞昌說2021年是台灣「11年來經濟成長率最旺」的一年,其實是台灣人對未來最悲觀,年輕夫妻最不敢生育的一年。今年的數字沒有好轉,第1季出生人口3萬5542人,換算成全年出生數只有14.2萬人,再創新低;考量到去年5月疫情爆發對生育率的影響,是從今年3月開始顯現,就連14.2萬這個數字,都還是「很樂觀」的估計。疫情讓2021年的出生人數減少1萬1429人,遠遠超過確診死亡人數,可見「少子化」才是疫情對台灣真正的、根本的、長期的傷害,卻是政府忽略的一塊。因為少子化是「未來的問題」,對於只關注「下一次選舉」的民進黨政府來說,不會是當務之急。
現在單日確診人數已突破4萬,但確診數越高,隔離機制越鬆。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若確診比例達到15%,那就「到處都是染過疫的人」,社會對染疫者就不這麼敏感,「嚴重度也降低了」,這話讓人不敢苟同。Omicron雖說輕症比例高,對高齡者與嬰幼兒仍具威脅,香港學者指出兒童感染Omicron BA.2變種病毒死亡率是流感的7倍,不能用「大號流感」一語帶過。
歐美很早就開始佛系防疫,民眾經歷疫情初期的大風大浪,大多數人都有抗體,才能對現在的Omicron見怪不怪。而台灣在防疫初期的順遂,既讓執政者有了自滿心態,也對社會心理產生制約,現在要催眠民眾「每天4萬多例的確診人數不嚴重」,沒有那麼容易。
再加上當前疫情亂象,快篩、疫苗、病床、醫護等醫療資源捉襟見肘,6歲以下兒童對於新冠肺炎還是處在無疫苗、無藥物的狀態,很難想像誰會希望在這樣的氛圍中,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因此幾乎可以預見,台灣少子化的困境在今、明年還會繼續惡化,要改變這樣的趨勢,有賴政府從心態到作為,都真正作「準父母」們的後盾;否則「每年14萬出生人口」的情況持續下去,台灣將是一座沒有未來的島嶼,不用外力侵擾,自己就撐不下去了,還談什麼「抗中保台」?
防疫政策充滿不確定性
生育是對未來希望的投射,政府首先必須讓人民知道「疫情不會好轉」,來消除準父母們的等待心理;然後在「疫情不會好轉」的認知中,讓人民對台灣有希望,對下一代的成長環境有希望。這樣的心理看似矛盾,其實不然。
疫情不是政府讓年輕夫妻沒有安全感的藉口,現在人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更多是來自於政府政策的粗糙;像陳時中說「年輕人輕症比例高,別過度擔心(教召)」,爸爸們聽到後心裡涼了一半;自己染疫可以不擔心,回到家傳染給孩子,怎能不擔心?對因教召確診的爸爸們,國軍的應對也只是「立刻解召」,切割處理,後續的一切麻煩都要年輕夫婦自己想辦法。
而疫情海嘯下的兒童醫療資源,也實在是不足。中和2歲男童染疫死亡,桃園小姊妹染疫休克卻苦無病床,林口長庚6月大嬰兒高燒在急診室等了1個多小時最後不治,這些兒童遇到的醫療困境,讓父母、準父母們擔憂,也自然對迎接新生命怯步。
凡此種種,都是明明可以改善而政府卻輕忽的,但只要執政者決策沒有選舉考量、施政沒有私心,沒有理由不能做得更好。人在公門好修行,擁有公權力者有更多造福人群也為自己積德的機會。2022年的出生人數雖已注定,但只要政府從現在開始調整心態,還是能夠改變台灣的未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