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23日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談,會後回應記者的提問時被動表態,如果中國大陸武力犯台,「美國會有軍事上的反應」。此話一出,引起不少激盪。

大陸外交部立即回應,要求拜登謹言慎行,不可對台獨勢力釋放錯誤訊號,以中美關係作賭注,白宮隨後澄清,美國對台政策沒有改變。全球媒體各有解讀,彭博新聞網則以「時機不當的失言」(ill-timed gaffe),指責拜登徒增中美之間的疑慮與緊張。拜登的表態,到底是「無心之過」,還是代表美國對台海「戰略模糊政策」的轉變呢?

美中台仍理性自制

這不是拜登第一次表示軍事防衛台灣抵抗中共武力犯台。拜登去年10月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節目《市民大會》(Town hall)中,被問及如果中國對台灣發動攻擊,美方是否會防衛台灣時,給予肯定的回答「對,我們有此承諾」。但隨後的白宮記者會上,發言人莎琪回覆記者提問,多次重申「美國對台政策不變」,拜登並未宣布任何政策上的改變。美國長期以來對台防衛政策是依據《台灣關係法》,協助台灣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但會將任何以「非和平手段」決定台灣未來的行為,視為對西太平洋和平安全的威脅。

拜登24日回應記者提問時表明,美國對台灣的政策「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白宮官員則說明,總統只是承諾美國會援助台灣,幫助台灣在敵對行動中自衛。這類似於美國在烏克蘭所做的事情,不會出一兵一卒進入烏克蘭。拜登也形容中共武力犯台如同俄羅斯對付烏克蘭,所以美國對於台灣的態度和可能的反應,我們不難從烏克蘭找到借鑑。

相較兩次拜登的發言與白宮事後的說明,拜登雖然表達了支持台灣的立場,但是相對謹慎。拜登是民選政治人物,難免在一些場合「忘情演出」,就像日前拜登在波蘭華沙演講時表示不能讓普丁繼續執政,引起不少爭議。我們很難斷言,白宮對於長期以來對於軍事介入保持「戰略模糊」的政策有所改變。但是若參照日前美國國務院網站關於台灣「事實清單」的修改以及相關友台法案的出台,美國對於「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台灣定位不是沒有新的思路。這才是比拜登發言更值得持續關注的大事,是否挑戰北京紅線,造成美中台三方的誤判,擦槍走火,台灣更要小心應對。

壓制通膨才是要務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拜登出訪訪亞洲前(19日)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可能會在未來數周內,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所以拜登在日本記者會上的「失言」,未必不是拉高未來與習近平會談的籌碼。這次不是面對美國老百姓,而是離北京與台北都不遠的東京,在亞洲甚至全世界引起的效果與影響自然不同。北京會有激烈反應可想而知。北京外交部重申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不容外部勢力干涉,並警告美國不應對台獨勢力釋放錯誤訊號。而當記者以北京的回應提問拜登時,拜登則充耳不聞,顯見拜登此時並無回應北京的意願。

民主黨政府並沒有調整「一個中國政策」的想法,短期也不會改變「戰略模糊」政策,失去真正事態發生時軍事介入的主動性與靈活性,拜登政府知道其中的敏感性與破壞力。對中方而言,也不會因為美國總統一些場合性的發言,就失去戰略定力與耐心。台灣方面也不可以誤判,把美國政治人物的選舉語言,視為一張空白支票。錯估美國對其自身國家利益的計算與台灣的代價,而忘其所以,沾沾自喜。

期中選舉在即,對拜登而言,如何把通膨壓下來將是第一優先問題,二十大召開在即習近平也需要一個相對安定的外部關係,我們可以樂觀的看待美中台三方理性自制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是正如彭博新聞指出的,拜登的言詞徒增中美之間不必要的緊張與疑慮。有時歷史的悲劇就是在一連串的緊張與疑慮上,層層堆疊,最終走向錯誤的道路。謹慎與智慧永遠是小國的生存之道,而不是大國政治人物的一時口無遮攔。

#拜登 #台灣 #回應 #記者 #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