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23日在美日峰會後的記者會中說,當台灣遭大陸攻擊時,美國將軍事介入保護台灣。正當外界認為美國台海立場將走向「戰略清晰」時,白宮和國防部再次重申一中政策未變,而拜登24日也急轉彎稱維持「戰略模糊」。美國對台政策到底變或沒變?這個問題其實無需過度糾結。

就像大陸防疫「動態清零」策略一樣,在近期美國台海政策上也看到了「動態清零」的影子。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拜登政府在每一次看似「脫軌」的台海政策宣示後,緊跟著就會有官方聲明「補救」,將立場重新拉回既有路線。例如,不久前美國國務院官網修改美台關係的表述,曝光後次日,美方高層隨即澄清「不支持台獨」的立場並未改變;再如,去年11月中美領導人習拜首次視訊會晤後,中方通稿中出現拜登「四不一無意」的表態,次日拜登卻脫口而出「它(指台灣)是獨立的,由它自己做決定」。

拜登政府台海政策「動態清零術」的本質涵義是,華府出於自身政治利益及戰略需要,以既有一中政策、維持現狀的台海戰略模糊立場為基點,對北京時而安撫、時而警告,對台灣時而拉攏、時而約束。儘管一些親台動作遭到陸方「掏空一中政策」的強烈質疑,但歸根究底柢,美國始終不會外交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也不會視中華民國政府具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等的國際人格。上述兩點,植根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也恰好是大陸《反分裂國家法》中視為對台動武底線的「法理台獨」情境。

如此一來,中美圍繞台海「和戰」話題的紛紛擾擾,背後的邏輯迴路顯而易見:北京堅持對台和平統一、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但「法理台獨」必將觸發武統條款,這是例外;美國支持台灣但不支持台獨,若大陸武統台灣,則不排除軍事介入,這也屬於例外。按照北京的和統邏輯,唯有「法理台獨」才會招致武統,而「法理台獨」剛好也是美方堅決反對的。所以繞來繞去,這段時間中美雙方圍繞武統台灣、軍事護台等議題的激烈交鋒,其實都在「例外條款」,也就是一個假議題上轉圈。

大陸加強軍隊戰力、反介入能力以及提升台海周邊軍演頻次,根本目標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讓美方徹底打消軍事介入的念頭。不過坦白講,這在10年內做不到,但該做的還是會做。美方對台灣政經乃至軍事的支持,以及強化印太盟友的台海協同行動,根本目標是迫使北京盡早打消對台動武的念頭,或盡可能增加大陸武統成本,而這也根本不可能動搖大陸「反獨促統」的根本方針。可以預見,只要兩岸之間沒有溝通對話,這種緊張對峙還會繼續下去,對美國而言,用「戰爭邊緣遊戲」拖累大陸經濟發展步伐,也未嘗不可。

拜登在亞洲行之前曾預告,訪問結束後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通話,想必屆時美方「減免對陸關稅」的大菜將端出。從這個角度來看,拜登「保衛台灣」的口頭承諾,恐將隨著華府向北京在經貿議題上的妥協,而又一次被「動態清零」。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拜登 #美國 #動態清零 #大陸 #台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