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世人可能無法想像,美國父母走進超市嬰兒奶粉區,竟發現買不到奶粉給嬰兒喝。更不可置信的是,問題歷經半年仍不能解決。去年11月缺貨率超過10%,引起市場震驚,到今年5月缺貨率居然超過43%,迫使拜登總統動用《國防生產法》,派軍機協助奶粉進口與分銷。缺貨問題超過半年不能解決,顯然市場機制與政府治理能力都出了問題。
陸4月出口驟降 台訂單銳減
不過,嬰兒奶粉缺貨畢竟只是單一問題,真正困擾美國的是物價。美國物價持續上漲超過15個月,已惡化為通膨。4月汽油價格年漲幅44%、蛋價年漲幅23%、家庭年開支估計增幅5000美元。聯準會認為打擊通膨宜早不宜遲,本月初決議升息2碼,並預告6、7月都可能有類似的升息幅度。升息、縮表造成股市崩跌、企業資產縮水,全球資金流往美國,亞洲貨幣因而重挫,包括台灣在內,全球經濟都受到不小的衝擊。
更大的震撼來自中國大陸,過去2年世界經濟受到新冠疫情重擊,唯大陸一枝獨秀。但去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動力趨緩,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4.8%,低於預設值,但仍符合市場預期。4月出現嚴重逆轉,出口、消費、投資、房地產等指標,成長率不是個位數就是負成長。人民幣計價出口成長率,第1季仍有13.4%,4月驟降到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期衰退超過11%,成為2020年4月以來最低點,房地產投資大跌10%,只有政府基礎建設投資勉強成長4.3%。
台灣第1季出口表現亮麗,經濟成長也高於預測值,達到3.06%。主要受惠5G、雲端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增加、產品漲價,加上新台幣升值,第1季以美元計價的成長率高達23.5%。4月受大陸出口驟降影響,外銷訂單金額比去年同期銳減5.5%,可見台灣經濟成長的根基是在大陸。
過去3年台灣經濟受惠於出口暢旺及資金回流,兩者主要都來自大陸,資金回流帶動民間投資熱絡,政府投資與消費則表現平平,部分消費受疫情衝擊還出現衰退。如今大陸出口衰退,加上美國升息造成新台幣匯率跌跌不休,4個月來慘摔逾2元,匯率波動極大,這兩個因素對出口都極為不利。而出口是台灣經濟主要動能,一旦出口成長趨緩,經濟將全面受挫。
中美安全搞對抗 經濟求合作
世界經濟雖受疫情、俄烏戰爭、中國大陸製造鏈斷鏈、美國通膨等4因素影響而顯得動盪不安,但不需要太過悲觀。依據《經濟學人》最新調查,全球餐廳訂位數高於疫前水準、美國飯店住房率持續好轉、旅行人數不斷成長,英國人社交活動已恢復正常,也熱衷於採購。更重要是企業投資意願未受影響,摩根大通銀行估算,今年前3個月全球資本支出較去年同期成長7.6%,成長率是2021年年底的兩倍。
大陸已察覺4月經濟嚴重受挫,因此持續推出穩經濟措施,包括大規模新基礎設施投資、大型財政補貼政策、放鬆房地產收縮與互聯網監管力道、支持平台經濟等。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罕見動員10萬人開會,宣示穩經濟的決心,人行隨後暗示將再次降準,以穩企業、穩就業創業、穩經濟增長。隨著大陸疫情趨緩,各地陸續小幅解封、復工復產,經濟動能將漸漸恢復。
更重要是政治領袖如何回應嚴峻的經濟情勢,關鍵在美、中與歐盟,尤其美、中兩國領袖,在地緣利益與經濟利益之間如何取捨。拜登總統面臨期中選舉壓力,選戰勝負將由通膨能否舒緩決定,他正考慮是否取消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
大陸二十大前首要目標是「穩」,「穩經濟」是重中之重,因而考慮接受美國證交會的審計權,以利中企在美國上市籌資。兩國在安全議題上激烈對抗,在經濟議題上卻積極尋求合作的空間。
從拜登剛結束的亞洲行與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領袖高峰會共同聲明看來,各國對安全議題共識不足,轉而聚焦在基礎設施建設、氣候變化、抗擊新冠疫情、供應鏈等經濟議題上。印太地區安全情勢複雜,但有「發展是硬道理」的共識。
面對全球經濟新情勢,台灣要清楚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依循「發展是硬道理」原則,照顧好經濟的根才實在。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