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即將解散,代理主委葉虹靈向蘇貞昌院長提交任務總結報告,建議移除中正紀念堂大廳的蔣介石銅像。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日前有「台灣建設紀念館」之議,他當下回應表示,中正紀念堂是「所有民眾」的共同記憶、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應該是在現有的基礎下共同討論加入其他元素,絕對不容任何個人、政黨、或少數官員任意或片面決定改變。他進一步質疑,目前疫情嚴峻,難道這是政府的優先?

有關於中正紀念堂的處理,朝野政黨、省籍族群之間的看法即使不是南轅北轍,至少具有相當程度的敏感性。民進黨陳水扁政府上台,將之改名「台灣民主紀念館」、增設自由廣場,國民黨馬英九政府則恢復原名,而蔡英文政府設置促轉會,在去年提議轉型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由於蔣萬安是蔣介石後人,或謂他「繼承蔣家政治遺產」,因此不時被問到如何捍衛自己的先人。這裡就牽涉到蔣介石在台灣的歷史定位,及後人的自處。

不說蔣介石在國共鬥爭落敗的功過,也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一般對於他的撻伐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及白色恐怖的責任。二二八事件的背後,除了行政長官陳儀難辭其咎,國民黨政府內部派系鬥爭(軍統vs.中統)是關鍵,還有中共潛伏份子伺機興風作浪。更重要的是「台灣同胞」經歷半世紀日本殖民統治,對於祖國的高度期待因為相對剝奪感而極度沮喪,終於以軍事鎮壓收場。中國內戰延燒與官民感情隔閡交錯,蔣介石果真是罪魁禍首?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先是代理總統李宗仁落跑美國,接著進入號稱人類史上最長的戒嚴時期;一開頭老美雙手一攤,風雨飄搖,蔣介石恢復視事,政局直到韓戰爆發才稍微穩住陣腳。此後,老毛子一天到晚叫囂「血洗台灣」,果真先後有兩次台灣海峽危機,特別是八二三砲戰。回顧那段驚濤駭浪的集體記憶,威權統治製造不少侵犯人權的悲劇,難免有刑求逼供、羅織入罪、甚至公報私仇等令人悲憤的事,然而,換做是其他人掌舵,會有怎麼樣的作法?

當年,國民政府為了安置避秦的百萬軍民,軍公教是變動現有社會結構最少的方式,原本期待取代日本人的本省菁英,因為社會流動受阻而高度失望。不管實踐孫中山《三民主義》理念、或擔心共產黨顛覆,土地改革嚴重打擊本土仕紳階層,然而,農地並未轉手外省族群。對於戰前出生的台灣人來說,欠栽培或許是一輩子的痛,戰後嬰兒潮世代則難說遭受差別待遇,否則,三級貧戶之子陳水扁,哪有可能一路由台南一中念到台灣大學、甚至選上總統?

蔣萬安選上立委是否庇蔭於蔣介石父子,應該要問台北市中山、及北松山的選民。坦誠而言,他的問政風格算是溫文儒雅,有時候未免又過於溫良恭儉讓,儘管還有點羞澀,看來也嘗試跨出藍營舒適圈。他只提及蔣介石後期對於台灣建設的貢獻,算是委婉的功過相抵論。至於國家定位,又不是要選總統,台北市長必須應付的是「兩岸論壇」,蔣萬安提出共軍不擾台、對台灣釋出善意、及雙方地位對等三原則,中規中矩,就看台北市民是否買單。

總之,轉型正義的目的是和解,讓台北市民解答吧!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蔣介石 #蔣萬安 #中正紀念堂 #轉型正義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