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發展部掛牌開業在即,各類智慧科技已悄悄的踉蹌起飛:從消費市場的大數據弱AI、專業應用的強AI、到異業整合的元宇宙及智慧感知(通訊、感測、計算三位一體整合)等。原本以演算法、算力為基礎的智能技術已無法應付這種如何更多元、更複雜的產業結構及科技情勢,於是網路神經系統、可微分物理AI(Differentiable Physics-Based AI)、開放系統量子力學、耗損系統及奇點等基礎理論也紛紛納入新世代智慧技術的系統內,令人目不暇接,產業轉型也由「點」的突破發展成為系統性的經營。預計未來可能有更多的基礎的自然科學加入(如生技、醫療等),在天下分合及軟硬體結合的大趨勢中,台灣的定位在那裡?數位發展部的功能又是什麼?
在產業界大咖挾規模與技術優勢積極發揮垂直整合及AGI奇點優勢,小咖則從市場需求面凸顯其特異技術定位及槓桿優勢,大咖創造了產業格局,小咖則忙於外部化及動態結盟,產業內外熱鬧非凡,其大趨勢(Mega Trend) 的改變已由先前的氛圍:由觀望期待轉為現實(Rhetoric to Reality)!在社會殷切期待下,產業轉型所帶來額外紅利的時候,技術深化及創新、社會秩序維護、法令規章制定、道德規範宣導、經濟布局是不是也該「超前部署」了?
台灣搞智慧科技的人泰半由技術供應面電腦工程的角度出發,但鮮少從需求面應用端的角色扮演,前者是區塊特殊奇點(Dialectical Singularity)催生者,後者則是致能者(Enabler),兩個角色扮演在跨業整合中至為關鍵,由非平衡耗損系統(Dissipative Systems)或量子耗損系統理論基礎所規範。
耗損系統原本是一個冷僻的學科,但因為元宇宙奇點及超智能技術興起而爆紅。筆者近來「因緣際會」地投入這個相關領域的研究,一路上除了驚喜不斷進而激發了更深入學習的動能之外,也驚訝的發現台灣對這個1970年代開始發展領域的研究竟如此貧乏!甚至在台清交成等頂尖理工科大學,相關的圖書與文獻的收集也遠遠不足!
影響創新文化有兩大關鍵:社會創新氛圍及政府看待科技的態度,值得有志於科技創新的人借鏡。前者表現在企業的競爭力及企圖心,而後者源自於政府的專業領導力及科技創新的哲學觀。在新興黑天鵝滿天飛的不確定年代,政府政策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政府的科技發展哲學影響政策走向也創造出不同的創新文化:政府為輔導者或引領者。
台灣科技政策基本上是「官本位」掛帥,是典型儒家資本主義(Confucian Capitalism) 產官學研共同創新的呈現,科技部門疊床架屋態勢明顯,而企業研發能量普遍偏低。政策前瞻性不足是因為缺乏科技創新的哲學理念。雖然政府鼓勵創新創業的活動,但產官學研之間的連結鏈結不夠緊實故只有零星的成果,創新的方向開創性不足。另外,産業政策規劃多由大腕學者介入,缺乏産業實務經驗使得前瞻規劃顯得空洞,線性式的承襲過去經驗或模仿先進為主要方向,覆蓋性、自主性、前瞻性都明顯不足。
事實上,台灣在代工文化的傳承下,系統性的原創科技本來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很少人願意深究科技發展背後真正的哲學思想,只想順應「時勢」搞一些流行的課題。現在當紅的ESG議題,產官學研各界又有多少人真正關心其永續經營的真正內涵?還是只是作作樣子搞公關而已?
數位發展部即將掛牌營運,但其目標似乎聚焦在消費市場的發展與規範,缺乏大開大闔的前瞻格局。台灣地狹人稠科技資源有限,經營科技產業發展本就不易,產官學都必須格外關注資源投入的方向及策略。多年來,在社會氛圍及選舉文化的影響下,譁眾取寵搞大內宣、嘉年華會式「人多好辦事」的創新活動成為主流,創新活動變成了政治活動,技術創新成不了氣候也更不可能改變台灣的創新文化。
此刻,在面對數位匯流及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的產業發展哲學、創新視野、領導力等治理功能是否已調適妥善,準備好接受艱鉅的挑戰了嗎?。
(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 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