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園市區與蘆竹南崁交界、距離中正藝文特區不到2公里處,有一塊擁有埤塘、農田及水圳等豐富生態的「都市綠洲」,正面臨都市開發及環境永續的抉擇議題。中原大學師生走入當地觀察環境,藉由故事轉譯空間面臨的問題,並舉辦為期3個周末「不見城市的看4.0:南崁空間敘事」成果展,用故事與模型提供居民對未來另類的想像。
為了讓一年級學生在基礎設計課程學習創造力、敘事力及感受性,中原大學建築系謝統勝等七位教師帶領65位學生,藉由對真實環境的觀察互動展開為期半年設計專題。有趣的是,為了強化年輕世代的敘事力,學生在期初閱讀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作品《看不見的城市》,透過場域踏查寫出三部600字內的微小說,透過文學敘事將環境元素與人文故事連結至實體模型設計,這也是本次成果展「不見城市的看4.0」名稱發想的由來。
「鋒利銳角是農地上的鐵皮工廠、清透水田好似龍的鱗片,我的作品『龍鱗大地』象徵整塊南崁是隻隱藏的龍,只要鱗片存在、龍就會守護這片土地。」建築系一年級陳彥翰向大家陳述作品意涵,也透露學期中除了老師帶領2次參訪,自己因為對這塊世外桃源的憧憬,更用課餘時間到訪7、8次,把自己沉浸在整個環境與空間裡。
讓同學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學期中的兩次勘查,經歷了雨天及晴天不同樣貌。其中一天的低溫大雨讓大家都泡在水裡,綿延數十公尺的雨衣腳踏車陣、走進雙腳幾乎拔不起來的泥濘田埂,對稚嫩的大一學生來說都是初次體驗。學生沈佳誼表示,大家藉由騎腳踏車的方式認識南崁這塊土地,也在兩次不同天氣的踏查、在地居民導覽下,看見不同環境面貌,整個課程學到最多就是觀察力的培養,以及分析詮釋事物的方式。
為了讓展覽更貼近當地,中原師生向居民借用閒置的前熱炒鐵皮屋,多次刷洗地板、整理場地、用符合環境意象的壁貼及海報布置空間,最後再將精心製作的作品運到場地。指導老師同時也是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共同主持人謝統勝表示,由於疫情影響,原本規劃的校外參訪、實地拍攝、比賽展覽等都被迫更改或取消,不但考驗教師的應變能力,也讓師生只能透過螢幕評圖溝通。但學生們還是發揮了韌性與創意,將自身感受的在地元素、人文故事轉譯為劇本,並濃縮在這個小小的展間,用有趣的故事呈現南崁土地。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執行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帶領學生關懷環境與住民,並以專業的觀點為當地尋找特色、對問題提出解方,學生走讀觀察紀錄的同時,也深刻體驗綠捷開發都市計畫帶給周邊農村的衝擊,這也與中原建築系發揮建築人創意、人本與環境觀環兼具的特質不謀而合。
中原建築系「不見城市的看4.0:南崁空間敘事」成果展,即日起至7月3日,每週末下午1點至5點開放參觀,地點位於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568號,還可至「霄裡鏈接兩圳文化」粉絲專頁預約導覽。
繼「不見城市的看4.0:南崁空間敘事」課題之後,中原建築系大一學生再接再勵,再次以這塊都市綠洲展開設計專題「水南嵌、好生活2050」,在這片結合都市生活便利性與鄉村慢活步調的住居環境,設計一個符合2050年生活相像的具備高品質住居形態的微型社區,並在社區內發展出自己的單棟小住宅,將大環境、微氣候、常民生活、鄰里關係、永續設計概念導入自宅設計。此次設計作品成果亦在校內展出,相當令人驚豔。
(建姐)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