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謀劃將嚴厲制裁俄羅斯的招數,複製到中國身上。

紐約時報一篇最新報導援引美方官員的話披露,拜登政府打算運用禁止對俄出口先進技術和設備的「經驗」,擴大對華出口管制,並更有針對性地「精準打擊」中國的軍事和科技進步。

美國官員這次放風對中國示強,時機相當值得琢磨。

就在7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在巴厘島G20外長會期間,會晤美國務卿布林肯。這將延續上月以來中美高層「頻繁」互動的節奏。同時,美媒廣泛預計,拜登本月內就將宣佈削減部分對華加征關稅的計劃。

為何這個時候美國政府又突然通過媒體釋放煙霧彈?對俄出口制裁的「預演」,真能用在中國身上?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01

在紐約時報5日的報導中,對外透露信息的美國「前任和現任官員們」,試圖賦予這些「研擬中」的對中國出口管制措施更多「新意」。

顯然是意識到對中國出口管制早已有之,他們強調新的措施將是一個「升級擴大」版本。

擴大,包括放寬對中實施出口管制的適用範圍,同時爭取更多盟友和夥伴參與進來;還要「重新定義」哪些技術將被視為敏感或關鍵,以及可能被軍隊和安全機構使用。

判斷和定義的參照標準據說也有更新:不再只關注相關技術在傳統軍事領域的用途,還要考慮中國企業在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新疆等地所謂「強迫勞動」等方面扮演的角色。

描來描去,其實還是「國家安全」「人權」等干涉打壓別國那套說辭。

較之對俄,對華出口管制除了擴大還將更「精準」。

不漫天撒網,而是更有針對性地「限制中國獲得有助於推動自身軍事和科技進步的技術」,美方官員稱,他們的目標本來就「不是削弱更廣泛的中國經濟」。接連對華挑動貿易戰科技戰但屢遭嚴重自我折損,讓他們越來越會提前給自己打圓場了。

在擴大版和精準化的對華出口管制中,量子計算、尖端晶片以及人工智能等,都可能被納入管制。

其實,把「遏俄經驗」複製到中國身上並不出人意料。美國一些高官最近沒少表達類似想法。

在華盛頓上周的一場政策會議上,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聲稱,出口管制「處在最能保護美國民主的核心位置」。

她說,在嚴厲制裁下,其他多家對俄出口的半導體已經銳減90%,俄國內商業機隊運營能力也將嚴重下降。自稱出口管制「對俄影響巨大」的同時,雷蒙多還不忘捎上中國,說中國正在密切關注美國的這些反應手段。

更早時候,執掌美商務部產業和安全局(BIS)的艾倫·埃斯特維茲,甚至直接將矛盾對準中國。

在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6月的一場活動上,這位局長公開稱,「通過出口管制管理對華關係變得更加重要」。他還毫不掩飾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確保美國維持技術優勢,不讓中國「建構在任何類型衝突中用來對付我們或鄰國的能力」。

不管事前宣揚還是正在「研擬」,美國對中國搞出口管制早就不新鮮了:6月28日,美國防部剛以「涉嫌支持俄羅斯軍事和國防工業」為由,將5家中企列入貿易黑名單。

彭博社的一則消息還給紐約時報記者做了「補充」,說據消息人士透露,美國政府準備進一步限制荷蘭半導體製造設備巨頭阿斯麥(ASML)對中國的產品出口。

在此之前,阿斯麥已因美方禁令無法對華提供最先進的EUV光刻機,現在華盛頓想把禁令範圍擴大到更舊的DUV光刻機,以進一步黯淡中國晶片產業發展的前景。

紐約時報最新的報導中說,其實在這之前,拜登政府就已沿襲前任政府做法,把出口管制當做對付中國企業的手段,而且力度更大,直接「翻倍」。

軍事用途和「侵犯人權」,也早就被當成借口了。

02

美國計劃擴大對華出口管制,這個消息來的時機「很有意思」。

本來,當前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議程中最受關注的一點,是它何時以及如何減免對華加征的關稅。美媒POLITICO報導,拜登本月內就將宣佈取消部分中國輸美產品關稅的計劃,只是具體時間還未最終確定。

5日上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應約與美財長耶倫視頻通話,也立即引起國際輿論有關「關稅問題消息將近」的猜測。

緊接著,7日開始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G20外長會期間,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晤。

加上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上月中旬剛剛在盧森堡與美國國安顧問沙立文會面,短時間內的三場高層互動,帶給外界中美近期交流溝通「頻繁」的印象。

為何偏偏這時候,美國那邊又上演「匿名官員通過媒體放風對華示強」的熟悉戲碼?

一位美國問題學者分析,其中當然有「增加談判籌碼」這種美國慣用外交伎倆的因素,但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尤其取消對華關稅方面的內部分歧太大,也是一大原因。

嚴重通膨已經成為拜登口中的「頭等大事」。以耶倫、雷蒙多為代表的一派,包括總統本人,希望美國盡快調整對華加征關稅,而且範圍和規模可以稍大一些,以此緩和美國經濟下行壓力。但另一派,以戴琪為首的強硬派認為無論如何不能放鬆對華遏制力度。

來自美國朝野的消息表明,拜登已經決定減免部分對華關稅,但他又不想也「不敢」放鬆對華遏制打壓,又想找補一下,安撫對華強硬派以及背後的選民,畢竟中期選舉馬上就到。

出現「對華放風示強」這種操作,因此也就不奇怪了。

03

但問題是,美國就算基於對俄「經驗」擴大對華出口管制,能奏效嗎?

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一位學者3月份曾在文章中寫道,美國持續實施「域外管制」加劇與中國圍繞管制問題的齟齬,這將給本已動盪的商業環境帶來更多不安。

紐約時報記者引用這段表述,警告美方可能遭到中國針鋒相對的反制。

美國商界也有不少人反對加大對華出口管制。

不少美企高官對華盛頓提出類似警告:那樣做可能嚴重擾亂國際商貿往來,促使中國也對一些輸美關鍵產品加以管制,包括對美國來說也至關重要的特定礦物產品。

長期來講,大量運用出口管制還將侵蝕美國的科技和市場領導地位,因為外國客戶可能被迫尋找其他替代性的貨源。

況且,對俄出口制裁的「預演」,很難在中國身上「重映」和執行。

邁倫·布里安特,美國商會執行副會長,在報導中坦言,美國商界「堅定支持對俄制裁」,但在對中國的看法上「更加複雜和微妙」。美中兩大經濟體如此緊密融合,他說,「推動對華廣泛脫鉤或制裁將帶來更大動盪」。

來自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馬丁·喬澤帕,指出美方「計劃」的另一個異想天開之處:

與中國有著深厚經貿聯繫的眾多國家,將會拒絕對華施加大範圍的出口管制。因此,「你不會看到在對俄制裁上的那種一致程度」,反而可能導致美國的聯盟「走向分裂」。

一位國際經濟問題學者說,美國要執意加大對華出口管制,還是有一些操作空間的。

比如美商務部目前搞的一個「未經核實清單」,還只是將一些中企列為出口管制「觀察對像」,算是還留有一定餘地,不涉及敏感技術最終可能不會限制。但如果華盛頓鐵了心要進一步搞對華脫鉤,它就有可能對這個清單裡的中企「一步到位」,禁止出口了事。

對這種可能,中國還是要保持警惕和有力應對。

但說實在話,美國最近兩屆政府搞了一輪又一輪貿易戰科技戰,各種對華「卡脖子」,雖然確實讓我們挺難受,但並沒能夠阻擋中國經濟和科技等各方面向好向強發展。

相反,美國「自損八百」,自己被自己搞得傷筋動骨。

雖然拜登政府不時釋放軟的硬的各種試探信號,時而聲稱保持對中溝通,要給兩國關係裝上「護欄」,時而又對中國示強,但中國人早就識破了這些煙霧彈。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中國不會被它帶了節奏,而是會繼續堅持做好自己的事,穩步推進自己的目標。

(本文來源:「補壹刀」公眾號,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中國 #對華 #美國 #出口管制 #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