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最新結果,拜登奪下290張選舉人票,突破門檻「當選美國總統」。由於過去川普一向主張對中國強硬,現在白宮易主,外界都在關注拜登的中國政策會不會有什麼重大改變,但不少評論家均認為美國政界對中國關係,已回不到過去,拜登上台後對中國鬆手的空間恐未必很大。尤其民主黨曾在之前發布一份草案,它反映該黨內部分人士對中國強硬不遜共和黨,甚至是更為鷹派。

根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西方主流媒體有一種觀點,認為對中國「硬起來」已是美國兩黨共識,無論拜登或川普當選,美中關係困局很難有根本變化。事實上,從民主黨外交幕僚所提出的建言,以及拜登競選政見中的中國政策,可以發現,其實兩邊的都是半斤八兩。

值得注意是,民主黨參議院黨團曾於九月公布了「美國領導法案(America Leads Act)」立法草案,內容橫跨經濟、軍事、文化和人權,是民主黨到目前為止所提出來的最完整中國戰略。

這項草案主要內容是在未來十年投入3500億美元(約台幣近10兆元),重振美國製造業能力和基礎設施,降低美國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半導體、電信、製藥),提升美國企業競爭力,有如美國版的「中國製造2025」。

其中,將投入3000億美元(約台幣8.85兆元),強化美國在AI(人工智慧)新科技的研發能力,投入160億美元(約台幣4560億元)協助美國半導體產業維持全球領先優勢。同時要求美國總統提出計畫,提高半導體產品的本國製造能力,提高相關產品的國內採購比例。

報導指出,這個法案是由民主黨中的鷹派,即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曼(Chuck Schumer)主導提出。他宣稱,立法目的是為了「反擊中國共產黨的掠奪式貿易行為和激進的軍事行動,透過投資美國勞工、企業家和製造業,反轉美國和中國競爭的劣勢」。儘管中方一直否定這種指控。

這些用詞,幾乎和川普與他的外交、國安官員如出一轍,同樣強硬。雙方差別,只在於採取的戰術方法不同而已。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拜登非常強調聯合盟友的重要性,換句話說,就是川普選擇「單挑」中國,拜登認為採取 「打群架」才對。

至於北京當局所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截至先前統計,大陸半導體自給率僅30%,要達到5年後70%的目標相當困難。不過,從十四五規劃來看,對2035年遠景明言,提升大陸科技實力為重要目標,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川普 #拜登 #美國 #大選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