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氣候異常影響,近56年來台灣首度無颱風,因而引發缺水危機,不僅影響民生用水,連我國重要半導體產業都受到影響,民眾黨呼籲中央積極研議調整用水大戶的水價,將該經費用於水資源建設,讓水資源能繼續合理使用。
台灣正面臨嚴峻的缺水狀況,目前全台已有14座水庫亮起橘紅燈,水情告急,不僅大規模停耕,今年第一期嘉南、竹苗中及桃園地區就有大約7萬4千公頃農田停灌,創下20年來最大停灌面積,如今連民生用水及產業用水恐將也進一步限縮。
民眾黨批評,政府僅透過「補償金」的方式,治標不治本,甚至作為補償金的水資源作業基金,光去年就花費超過26億元作為補償,讓水資源作業基金淪為赤字。
民眾黨認為,水價應該公平,依照現行法令,水利署耗水費編列的「預算收入」理應已經收了30億,然而實際上卻是「零收入」,不應該只讓民生用水與農業灌溉犧牲,企業也要負起社會責任,因此,應對未能節水的用水大戶開徵耗水費。
立法院法制局也提出檢討法令及水費差別費率、仿效電費契約容量收費、檢討改進齊頭式的水費紓困、水費計算應區分類型等4建議。法制局報告指出,政府認為農產品價格低,比不上工業產品,每次都先停灌農作,反而忽略用水大戶,主管機關除應重視並確實檢討水管漏水率外,應盡快檢討水費差別費率。
此外,在疫情期間,政府提出水費紓困方案雖是基於善意,但不應以營業額為主要考量因素,照理說營業額變少,用水量應該也要變少,如果反而變多就不合理,對於原已是耗水戶,不應再給予紓困,以符合公益與獎罰分明原則。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