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南台灣水情吃緊,國內各大水庫成為供應民眾用水的重要角色,高雄科工館12日舉辦「識水年華-水利防災文物展」,讓民眾一覽曾文水庫建設的時代背景,同時呈現試驗儀的考究成果,讓民眾認識水庫避洪減災的基礎建設,並正視節水行動的重要性。
曾文水庫自1965年開始建造,並於1973年完工,造價新台幣60億元,在當時物資相對缺乏的年代,水庫建設規畫初期,為了了解壩址的基礎強度與壩體本身的穩定性,因此研發出許多水利防災物件,用以調查曾文水庫的評估工作,並對建材的剪力度進行試驗。
為了讓民眾了解曾文水庫的建造歷史,科工館特別展出13件水利防災物件,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在民國50年代含有大型三軸壓縮試驗儀、電動夯實機、試體搬運機的1套3件曾文水庫建設試驗儀器。此試驗儀器的作業流程,是先透過電動土壤夯實機控制建材的密度、含水量,再以三軸試體搬運車將試體搬至大型三軸壓縮試驗儀進行土壤強度試驗。
由於去年國內沒有颱風過境,導致目前國內水源欠缺問題嚴重,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指出,最近台灣面臨57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像曾文水庫這類的水利建設正是讓台灣經濟起飛重要關鍵基礎設施,能夠在抗旱對策的水源區域調度上發揮重要的效果。
王藝峰進一步表示,藉由這些水利防災文物的展出與早年水庫建設歷史的回顧,可以讓年輕一代的民眾了解曾文水庫一步一腳印建造的重要性,水利建設的完成是需要全民的共識,才得以共同面對未來可能的氣候變遷及各種災害。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副主任王怡文指出,文物是人類文明的精鍊,而科工館以「識水年華」這個具有文青味道的展名,將比較剛性的水利災防物件規畫呈現,不但回應我國對於災防科技演進的重視,相信參觀民眾來到這個場域能夠看到文物的歷史可以被留下來而能感同身受。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