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可以什麼樣的視角來觀看自我與被觀看?以「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為主題,從19世紀的早期台灣影像, 20世紀日治時期台灣人於各地開設的寫真館,到戰後台灣第一代攝影家所拍攝的時代地景,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宏璋說:「不妨用每個瞬間切入,來認識台灣的攝影史。」

以鏡子做為攝影的隱喻,林宏璋策展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開館的首檔展覽,《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涵蓋超過600幅珍稀的早期台灣影像,林宏璋指出,此次幾乎所有的蛋白相紙皆為首度曝光,「甚至有清法戰爭時,由法國收集而來的影像,以及霧社事件中日方留的紀錄,包括當時死傷慘烈的校長室和操場。」畫面皆十分震撼。

出生於英屬殖民地的聖朱利安.愛德華茲、英籍的約翰.湯姆生,以及開業於香港的華人攝影師賴阿芳等,為19世紀台灣記錄下最初身影的作品;寫真帖如1896年出版的《台灣和澎湖群島的回憶》,佚名的拍攝者以旁觀者視角,如實呈現清領時期台灣的傳統生活與社會樣貌;台灣第一代攝影家如張才,拍攝過日治台灣、上海的中西文化衝突,和蘭嶼原住民慶典等影響,林宏璋說:「特別能詮釋處於夾縫中的視角。」

日治時期台灣人於各地開設的寫真館,也呈現了不同的攝影視角,林宏璋指出在日治時期,台灣人要能開設寫真館,一開始多靠地方士紳之力,如曾擔任霧峰林家非正式的家庭攝影師的林草,記錄林獻堂等人長達40年。

林宏璋表示,這些寫真館最珍貴之處在於紀錄了當時的地方重要慶典、婚喪喜慶等真實生活,如此次從「金淼寫真館」近500張照片中整理的100多張影像,包括有皇民化運動、出征歡送會、婚禮喜慶、客家生活等,為楊梅留下重要史料影像。此外,也可看出「當年為招攬生意,中途曝光、彩繪、多重曝光等技法都盡量展現。」

林宏璋亦委託9組當代藝術家:陳敬寶、高俊宏、張乾琦、曹良賓、梁廷毓、陳飛豪、NIJ鬼島踏查日記、新加坡影像研究學者莊吳斌,以及菲律賓藝術家希林.施諾,以「藝術研究」計畫方式展出,「尤其莊吳斌、希林.施諾的加入,希望串起東南亞及華人圈的攝影史,呈現不僅是影像,更是資產的攝影脈絡。

#林宏 #影像 #台灣 #寫真館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