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再度衝擊藝文產業,根據文化部統計,估計到6月初藝文界的損失為近6億元,不少表演團隊苦撐,文化部也提出藝文紓困4.0,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表藝)董事長朱宗慶表示,已重新盤點場館資源,提出五個方向,預計投入1.28億元資源,陪藝文界度過寒冬。
去年6月7日是藝文場館解封之日,但今年卻再度遇上封館,朱宗慶表示,二度長期停演,對表演藝術的傷害很大,「這不只是演出取消和延期,後續資源會受到衝擊和影響,要恢復需要一段時間,在這冰凍時期,我們要盡可能存好表團能量,以及思考在疫情後,怎麼帶觀眾回劇場,讓一切順利接軌。」
今年國表藝因應的作法包括,延續去年的場租減免以及售票系統佣金減免措施與期程,節目延期的後續檔期安排,持續支持國內作品製作和研發,數位觀演平台的擴充和人才儲備,以及推動數位文化行動計畫。
此外,疫情下的表演藝術,勢必要有不同呈現方式,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5G創作和數位直播,都會繼續發展,如:今年3月曾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合作,推出以現場直播方式,讓台灣觀眾坐在劇院看戲,「他們的線上劇場,一場票房可達3、4千張票,有很大的發展,值得參考。」
台中國家歌劇院總監邱瑗表示,近年開始開發數位觀演節目,對觀眾和藝術家都有很大的改變,之後將加強化數位學習網域,讓線上學習也有沉浸式效果。國家交響樂團郭玟岑表示,將積極規劃新製作,推動線上和數位發展,如:新的聲音節目(Podcast)也將推出。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過往國際慣例,在兩、三年前就把一檔節目的檔期敲好,這樣的模式已被打破,「未來創作需要思考防疫版本應該怎麼演?以因應疫情的變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