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今日公布進口威脅調查報告,表示全球供應鏈在中美貿易競爭延燒、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持續進行調整。
而涵蓋人口最大的巨型貿易協定RCEP已經完成簽署,CPTPP雖因為美國退出而略顯遜色,但仍為是國際上重要的貿易協定,尤其目前醞釀重新邀請美國並吸收新成員,全球貿易板塊重整已是趨勢所需,台灣因國內市場規模小,堅持貿易自由與餐與經濟貿易整合,是無可避免的選擇。
疫情與美中科技爭端持續發酵,這2年國際間普遍出現比以往更為明顯的保護主義,各國為保有自己的製造業、供應鏈,紛紛透過產業政策與維護國家安全名義,在邊境上實施各式的貿易保護措施,包含貿易救濟措施或者是技術性貿易障礙,讓台灣產業感受到明顯的國際貿易競爭壓力。
工總針對各國進口威脅狀況進行調查,調查時間到今年的3月31日止,由158個會員轉請會員廠商進行回答,回收的88份問券中表示受進口貨品威脅的有73份,十分值得有關單位重視。
工總調查進口貨品威脅的產品項目共計有228項,其中鋼鐵相關產品就有166項,占228項中72.8%,由於品項集中於中美貿易衝突、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低價鋼鐵四處流竄,讓台灣廠商感受到威脅。其次就是玻璃與玻璃器占7.0%、石料、膠泥、水泥、石棉、雲母或類似材料等製品,占5.1%。
威脅來源國或地區共有9個;主要仍為中國大陸,占56.2%,惟較去年的60.0%,降低近4個百分點,其次依序為韓國、日本、印度、越南、泰國、印尼、埃及和馬來西亞。
若以受威脅產品項目比對進口來源國觀察,來自韓國貨品進口威脅的產品項目首度高過來自中國大陸,計有148項,占總產品項目228項的64.9%;其次為中國大陸,威脅的產品項目有116項,占比50.9%,與去年的占比49.4%差不多。
第3明則為印度,威脅的產品項目有83項,占36.4%,第4名是日本,威脅的產品項目有73項,占32.0%,其餘依序為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埃及,分別有12至2項產品對台灣廠商造成威脅。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