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為了將潛艦的速度,隱形性能和機動性發揮到極致,已要求業者,研製充氣式潛望塔,當有需要時,就能充氣升起使用,而在不用時則收起。
據《動力》(The Drive)網報導,「充氣式可展開潛望塔系統」(The Inflatable Deployable Sail System,IDSS)最終可能發展出新技術,讓下一代攻擊潛艦(Next-Generation Attack Submarine,SSN〔X〕)能在沒有潛望塔妨礙的情況下,在水下潛航。
美國海軍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SBIR,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與小企業技術轉移(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STTR)計畫網站公開,並由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概述的文件中說,將為新創和小企業提供資金,為未來潛艦研發「充氣式可展開潛望塔系統」。
儘管對美國海軍來說,這種系統可能可能象徵著尖端技術,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年公開了無潛望塔潛艦設計。2019年時,中方公開了一款新潛艦,約150英尺(近46公尺)長,但沒有明顯的潛望塔,並只有很小的整流罩。最初各方推測,這是無人潛艦設計,但如今卻有共識,認為這很可能是在測試會出現在未來潛艦上的先進新技術。而這些概念之一,顯然就是沒有潛望塔的潛艦。
雖然文件中說,速度,隱形與機動性是驅動「充氣式可展開潛望塔系統」概念的要素,但也指出,關鍵挑戰在於如何克服沒有潛望塔,確保潛艦能安全獲得導航。傳統上,當潛艦在水面作業時,潛望塔是用來當作觀察和指揮平台,也為艦上人員提供了可能的進出路線。
此外,由於傳統的潛望塔突出水面,也能用來協助垂直整補 (VERTREP)。而在極地作業時,還有突破冰層和提供潛艦外部通道的重要功能。不僅如此,潛望塔通常還用來裝置如潛望鏡與通訊天線桅杆等重要的感測器,還有電磁和雷達感測器系統。
相對的,「充氣式可展開潛望塔系統」不太可能裝設任何感測器系統,相關系統必須與艦體整合。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並具體要求,「充氣式可展開潛望塔系統」至少要有16 英尺(近5公尺)的乾舷,而艦橋出入艙口前方至少要能容納兩名機組員,後方也要能容得下另外兩名。不過,整個結構不能超過4000磅(1.8公噸),同時還要有彈性,既能在冰水中運作,也能在遭受小型武器攻擊時提供防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