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投之一的「珍愛藻礁」公投,引發各界對桃園大潭藻礁生態的關注,在新竹縣新豐海域發現全台最南端的藻礁,但入冬東北季風起,藻礁逐漸會被漂砂淹沒,在重建海岸防護工程完成後,農委會特生中心建議,不要做太多人工干擾,讓藻礁慢慢恢復自然生態。

縣府農業處2012年執行「海岸環境調查及國家重要溼地保育行動計畫」,委託的研究團隊陸續在新豐海邊發現長約1.5公里、寬約400米的藻礁群,主要分布在坡頭漁港南岸的潮間帶,坡頭漁港北邊福興溪南岸的礫堆中,也發現小面積藻礁,綿延面積估計約有5公頃。

農業處長范萬釗說,新豐藻礁受到潮水與沙灘、礫灘三者間移動變化影響,加上入冬後東北季風會帶來的漂砂,使藻礁常遭礫石和漂砂覆蓋,夏季時潮汐帶走漂砂後再顯露出來,因後續沒有做詳細調查,無法得知新豐藻礁的完整生態體系。

特生中心則確認,新豐海岸有台灣分布最南端的藻礁,當地原本積沙量多,加上過去岸邊被堆置大量有毒廢棄物,沖入海裡的集塵灰覆蓋在藻礁上,使藻礁長時無法行光合作用,造礁生物也無法順利附著,生長緩慢。

縣府爭取環保署經費花了2年,全數清除1.3萬餘公噸的有害廢棄物,去除「新豐最毒海岸線」惡名後,並在今年8月完成重建海岸防護工程,將可降低新豐海岸侵蝕災害,立委林為洲日前會勘時,相關單位對復育新豐藻礁提出說明。

特生中心認為,在海岸廢棄物清除後,應已改善藻礁的生長環境,建議岸上種植防風林,不要做太多的人工干擾,慢慢等待海裡的藻礁自然生態恢復。

海洋委員會表示,後續會提供藻礁更好的生長環境,與縣府及保育團體合作保護,確保藻礁生態能順利復育。

根據研究資料,藻礁是植物造礁,每年層層累積,生成速率很慢,約10年才能長1公分,相當珍貴,桃竹海域的藻礁是經過數千年累積而成,在生態系上扮演重要角色,發育過程也是台灣西部海岸變遷的證據之一。

#藻礁 #新豐 #漂砂 #特生中心 #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