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史》問世滿百年,為了使更多台灣人暸解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文史學者陸續投入轉譯白話文。作者連橫的曾孫女、連震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連惠心今天在《台灣通史》出版百年紀念會上致詞表示,我們的國家沒有滅,但是歷史卻分裂成一塊一塊的,鑑於當現在歷史教育環境特別惡劣,因此我們啟動把《台灣通史》翻譯成白話文的計畫。
《台灣通史》體裁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而成,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終於割讓(1895年)。分為紀4、志24、傳60,共88篇,36卷,約有60萬字,另附表目101項。
連惠心說,《台灣通史》可以是說最早完成的台灣故事,裡面不只記載先民生活的點點滴滴,還記載了自隋朝來台的中國人是如何深根發展,人物故事寫得栩栩如生,看得懂的話,這會是一本很好看的歷史故事書,可惜現在人文言文唸得少,對裡面的故事沒辦法深入了解。
連惠心表示,作者雅棠先生(連橫)生在很不安的時代,一場甲午戰爭下來,一夕之間把所有在台灣的中國人都變成日本人,乙未戰爭更是腥風血雨,簡直是一場19世紀對抗20世紀的戰爭。
連惠心指出,雅棠先生為知識份子,明白知道「國既亡,史也會亡」,於是就在1908年開始撰寫《台灣通史》,為了要把在台灣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保存下來,讓後代知道自己的根與自己的故事,就是憑著這樣的信念,所以他才能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之下把《台灣通史》完成。「他的國的確是滅了,但他把最寶貴的史料留給我們,這就是我們現代人的共同記憶,共同智慧、共同資產。」
連惠心說,雖然我們現在國沒有滅,至少剛去公投上面還是寫著中華民國,但是我們的歷史卻分裂成一塊一塊的。這對我們愛歷史的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事情,我們覺得歷史教育環境特別惡劣,因此就開始把《台灣通史》翻成白話文。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