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輻中心)參與太空實驗計畫,透過太空站補給船,將「類病毒顆粒」隨太空人的補給物資,運往國際太空站進行結晶實驗,其樣本已送抵美國NASA SpaceX,並在台灣時間今(21)日17點45分發射升空。

國輻中心與日本「Space BD株式會社」及其台灣總代理「陽翼先進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參與在年底啟動的太空實驗計畫,盼獲得高解析度原子組成與病毒結構資訊,進而開發專一性標靶有價性疫苗,有利於研發新抗病毒策略。

本次進行太空旅遊的類病毒顆粒,由國輻中心副主任陳俊榮率團製作,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大量生產高純度病毒外殼蛋白質,成功組裝成不具傳染能力的類病毒顆粒。

21日由美國NASA SpaceX火箭發射升空的類病毒顆粒,將在太空旅行近1個月後送回台灣,再利用國輻中心的「台灣光子源」(Taiwan Photon Source TPS)的高強度X光及「蛋白質結晶學技術」,觀察類病毒顆粒在無重力下的結晶狀態,並比較在地球重力下病毒組裝與結構上的差異。

陳俊榮表示,預期晶體品質在無重力下,將會比在地球一般實驗室提高許多,藉由高解析度的病毒結構資訊,可以深入瞭解病毒組成與構造,以及侵入感染宿主細胞的關鍵機制。

陳俊榮指出,像是新冠肺炎病毒上的棘蛋白,突觸次單位通常扮演辨識與感染不同宿主細胞的重要角色,功能類似一串「鑰匙」,可以開啟病毒入侵細胞的大門,洞析了其結構,就可掌握病毒生命的密碼,可用來開發高效率次單位疫苗。

陳俊榮認為,若能以突觸次單位為主要「抗原決定位」(Antigenic Epitope),便能大幅提高抗體辨認病毒之專一性,進而開發專一性標靶有價性疫苗,提升疫苗的有效性,有利於新的抗病毒策略的研究發展,可望為精準健康與防疫科技帶來新突破。

#國輻中心 #類病毒顆粒 #病毒 #結構 #陳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