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23日在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成立20周年暨公共衛生高峰論壇,對新冠病毒變異毒株Omicron做出最新判斷指出,Omicron傳播力強,致病力還有待研究,防控任務很重,絕不能掉以輕心。
在鍾南山看來,目前Omicron發展速度很快,有擴大趨勢,「Delta毒株從被發現到成為主流毒株用了2個月時間,Omicron毒株是在今年10月被發現,預計這段時間感染病例還會繼續增加」他說,在美國新增病例中,有72%是感染了Omicron毒株,「所以面對Omicron,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高度警惕。」
在會議上,鍾南山表示,Omicron的傳染性很強,但致病力和危害性有多大,目前還在研究中,「現在看不出死亡率多高,但不能光看死亡率,大量傳染肯定會連累很多人。」
應對Omicron變異毒株,鍾南山說,尊重知識、尊重專家,在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專家意見,做到精準追蹤、科學防控,最大程度減少對社會生產的影響。
鍾南山感性地回憶起了18年前與廣州市疾控中心共同作戰的日子。
鍾南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SARS病毒溯源上,「當時報告的是衣原體,但廣東專家認為是病毒感染,而且是冠狀病毒感染,大家做了一系列工作,堅持了正確方向。」
其次是在中間宿主傳播上,做了很大工作。鍾南山說,SARS冠狀病毒傳播的中間宿主是食肉類大型貓科動物,其中以果子狸為代表,這一判斷在後來的研究中不斷得到證明。
2004年,廣州市疾控中心發表一名關於野生動物市場從業人員攜帶SARS冠狀病毒抗體狀況調查的論文。論文指出,2003年5月野生動物從業人員抗體陽性為25%,但2004年7月,抗體陽性水準降至5%,這說明禁止銷售果子狸可降低SARS病毒感染率。
鍾南山認為,今年,廣州在應對Delta毒株的鬥爭中,通過迅速鎖定感染源、更新「密接」概念等科學措施,為中國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
鍾南山說,廣州疫情改變了密切接觸者的概念,擴大了密接的範圍,建立了黃碼制度,「一旦去過感染地區,就會出現黃碼,此時就要進行核酸檢測,同時還建立了國際健康驛站,最終用了29天時間控制了疫情發展。」
「廣州做得很好的一點是沒有進行全城封控,甚至是荔灣區封控,對特定區域進行精準防控,這很不容易,需要花很多時間,因為要兼顧經濟運轉與疫情防控。」鍾南山說。
一直以來,一些國家不承認大陸疫苗,因為沒有病人,中國無法開展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只能與其他國家談判,在有病例的國家進行試驗,最終由他們發表相關論文,但在應對Delta的過程中,向世界證明了大陸疫苗是有效果,中國全病毒不活化疫苗在預防重症上有接近100%的效果,對輕症患者同樣有不錯的保護效力。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