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陶宛與中國之間因台灣代表處更名形成政治僵局下,立陶宛轉而尋求歐盟的支持,據港媒報導,在歐洲議會有41名議員組成的團體去信歐盟官員,警告他們如果未能適當回應中國對立陶宛的貿易禁運手段,將進一步鼓勵中國採用脅迫手段迫使歐洲就範。
據《南華早報》引述他們所獲得的一封信件顯示,歐洲議會包含41名議員的政團對歐盟領導人提出警告,如果不對立陶宛與中國之間的爭議採取行動,等於是讓中國的作為削弱歐盟的團結,鼓勵中國對歐盟成員國採用各個擊破的做法,減少歐盟在全球的影響力。
報導指出,由於立陶宛在同意台灣在維爾紐斯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中國與立陶宛之間陷入了外交對抗,北京聲稱此舉違反了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將駐立陶宛大使館降為「代辦」級,並抵制立陶宛的商品,同時阻絕與立陶宛往來的外國企業商品進入中國。
由於中國採取的「毒丸」政策,立陶宛與中國之間的外交爭議開始蔓延至其他歐洲國家,來自法國、德國和瑞典等國的製造商指出,由於其商品中包含立陶宛製造的零件,貨物被阻擋在中國海關而無法清關。
美媒《華盛頓郵報》也表示,有一名立陶宛商人在中國銀行內的帳戶遭到凍結,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消息也說,中國大陸的郵局拒絕接受寄往立陶宛的郵包。
歐洲議會給歐盟領導人的信中寫道,「如果中國繼續採取破壞歐盟單一市場的強制措施,歐盟應該考慮對中國採取防禦性作為。」這封信有5個政團共41名歐洲議會議員簽署,收信人為歐洲理事會與委員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和烏蘇拉.馮德萊恩,以及歐盟外交部長何塞普.博雷爾、貿易專員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和內部市場專員蒂埃里.布列塔尼。
報導說,在這項外交爭議中,歐盟日前曾以口頭表示對立陶宛的支持,並承諾就中國的作為是否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展開調查。
在今年元旦接任歐盟輪值主席的法國已表示將在其任期內加快反脅迫文書的進展,這些舉動被認為有可能反擊對歐盟成員國的欺凌作為,但觀察人士懷疑它可能無法在2022年底之前完成必要的作業。歐盟外長博雷爾表示,歐盟計劃在3月底前與中國舉行峰會,並尋求緩和這項爭端。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